「節能行動再深化 生活實踐力量大」 2020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

2021-01-11

文/周玲朱<自然名:靈芝> 2020年的11月7 日,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節能行動再深化 生活實踐力量大」2020節能成果展暨節能行動嘉年華,邀請全國各地志工團隊大串聯,透過嘉年華方式,展現節能推廣成果。 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了各地許多推廣活動的進行,尤其上半年度推廣場次減少很多,不過志工們的腳步一點也沒有停歇。我們在三月份舉辦了一場增能交流工作坊,邀請專業講師來為志工們上課,在各縣市推廣志工們的分享與交流過程中,各個志工團隊大顯身手,分享各種不同的推廣道具及推廣方式,以及如何在推廣的過程中保持熱情。全國節能志工有了這次的接觸後,彼此之間更加熟悉。下半年疫情趨緩,推廣和辦理志工召募培訓的腳步急起直追,夥伴們除了對前一次的會面念念不忘之外,更期待下半年成果展時能夠再次分享與交流。 我們這群志工,可以說是荒野保護協會中最接地氣的一支組織了,我們透過與經濟部能源局及工研院合作的專案計畫,協助各分會節能志工培訓,也成立社區節能推廣志工隊,從十歲到八十歲都是我們的成員!散佈在全國各個角落。     今年是第一次在新竹舉辦成果展,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有著自然的人潮,讓每個攤位都從早忙到晚,大家雖然忙碌,卻忙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活動現場有來自全國12個節能志工團隊,一同設置的13個活動攤位,從節能行動大進擊、節能教具體驗、讀繪本說節能…等各種適合大朋友、小朋友的闖關體驗遊戲。 典禮中有來自彰化埔心鄉的「樂齡節能志工隊」及離島的第一支節能志工隊-「金門節能志工隊」的節能行動劇演出,展現志工們深根社區的實力和親和力,以及平時如何在各種活動場合及社區樂齡中心、學校,自發性以生活節能手法及手做節能宣導教具,深入各個角落傳遞節能減碳的行動力。台南土城國小的節能小尖兵,除了在校內宣導之外,更進階到其他學校做節能宣導,還利用課餘時間,到傳統市場、社區關懷據點、提醒民眾長輩們,一起付出節能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橫跨六個分會的節能志工,也因應不同對象及需求,將節能手法再深化、引入互動式體驗學習及新知,將節能、綠能、氣候變遷的觀念,以有趣、多元、系統性的概念,一次又一次的傳遞出去。 除了展現年度節能推廣成果之外,同時也表揚、感謝這一年來為地球節能減碳付出最大心力的「節能推廣志工隊」及志工夥伴們,願意從自身做起,並將節能觀念推己及人。另外也頒發「2020節能行動家積點活動」節能行動家得主,透過節能推廣服務平台,登錄電費單積點獎勵機制,藉以關注自己的用電情況,並落實節電行動。 今年雖然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台各地推動志工培訓並沒有因此放慢腳步,正確、有效的節能手法及用電習慣,持續透過演講、宣導及經驗交流等方式,傳遞至全國各地社區、學校及機關團體,引導民眾改變用電習慣,更呼籲民眾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我們知道,唯有行動可以促成改變,在越來越多人成為節能行動家之後,我們將更有能力為未來的生活環境及下一代盡一份心力。  

還給河溪天然無瑕的尊嚴

2021-01-11

圖、文/螃蟹 台中分會副分會長 荒野人,是很有福氣的一群人。我們聚集在這生命繽紛的島嶼上,享受著萬千生命展示的驚奇而感動滿滿,在荒野裡領略天地所教導的自然法則;我們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也堆疊了彼此的生活與相契理念。 荒野人領受了天地生靈如此無價的恩澤,反饋於社會,不間斷地參與國內外多元環保倡議與行動、在每一個角落從各面向關心著台灣土地,總想把這這細緻精美的生態環境綿延守護,更藉由解說教育、親子教育、棲地工作、鄉土關懷,長年在環島灘地舉辦大型淨灘活動,以實際行動號召引領更多民眾認識環境引發參與。 但,對於河川溪流的關注,我們似乎是給得明顯不足,在守護環境的拼圖上,缺角了好大一塊。我常說,「溪流是台灣最卑微的土地」,人們引水灌溉、擷取能源予取予求,在河道裡建造不友善的縱橫向水泥構造物毀壞棲地、卻又把污廢水排入河中、暴雨逕流蒐集流域溝渠內形形色色的塑膠垃圾,沖入溪流、漂流入海,而似乎,人民對這些是習以為常的麻木,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英國研究全球每年有1270萬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94%沉入海底,「剩下6%才是沙灘、海面上肉眼可見的海廢」。調查發現台灣西海岸八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密度是全球的1.5倍,逾九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3L0epO)。而這些都只是肉眼看得到的,已經碎化分解的塑膠微粒,早已侵入海洋河川、土壤環境、生態系與食物鏈中,更對河域、海洋的生命造成嚴重傷害,我相信荒野的夥伴都比我還熟稔這些情報。 相較於淨灘活動地點遙遠與志工動員勞師動眾,荒野已將關注的目光轉向居住環境的溪流,英國研究數據呈現了「沙灘上的海廢只是海洋垃圾的6%」,那我們可以在垃圾入海之前將它攔截下來,避免垃圾沉入海底永遠無法收拾。溪流裡垃圾是你難以想像的,那不止是川廢快篩調查所呈現的憂心,更是嵌入土地中數十年的漠視。以我們所營造的筏子溪東海濕地,每當怪手營造濕地翻攪溪土時,總可以在發現年代久遠古今共存的塑膠製品,是所有想得到的、與難以想像的驚訝與哀傷。其實,當你揭開河道濱溪植被綠意盎然的掩飾,將會看到流域公民的真實素質與減塑生活教育的缺失。是時候了,我們可以奉獻彎腰致敬淨溪服務的勞力,用「行動」取代口號與教條,一吋吋地還給溪流天然無暇的尊嚴。 我們正在做什麼?台中分會熱情志工在2018年的「荒野筏子溪平台」,以常態淨溪的方式,每隔週六在筏子溪畔聚集具有環保理念的企業公司、學校師生、熱心民眾,拾撿筏子溪畔的垃圾,至今舉行了常態淨溪34次,民眾感性地說,「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溪流」、「能為土地做點什麼,是美好的事」、「參加活動讓我們檢討自已的生活方式」、「其實,得到最多的是人類自己」。常跟夥伴說,「多數人看見才相信,少數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們在攀爬一座山,一步步實現僅有少數人敢嘗試的夢想。「做,就對了」,總鼓勵著夥伴們做單純良善的事,夥伴們認同投入心血堅持的傻勁卻是遠遠超乎我的期待。而所有衍生的故事都記錄在臉書粉絲頁-荒野筏子溪平台。當初跟夥伴說,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是怕我們走得太匆忙來不及醞釀對筏子溪的情感,所以刻意勘入理念與核心,也留下每個活動的紀錄與志工的身影,除了會是未來各分會或其他組織淨溪活動的參考,更是我們日後年老回首凝視的故事。 然而,我們想做的,絕對不僅只是淨溪而已。現階段的「荒野筏子溪平台」是所溪流基礎教育的學校,期待未來藉由各分會關心溪流的夥伴參與與企業大力鼎助之下,除了引領全國各地民眾關切溪流環境生態,更是希望透過全國各分會培養關心溪流的民眾、學子持續投入,讓各縣市都能有一股荒野保護協會的力量,關注守護著家鄉的溪流,是我們最大的想望。 政府單位逐漸落實「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和「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 NBS)之際,對於河川治理與管理,都需要更多具有環境生態理念的夥伴在全國各地參與,而據所知,各分會的夥伴早已投入中央及地方政府多種治理計畫與水域環境營造計畫中,秉持著守護荒野的理念積極運作參與並有實效。在未來,我們期待成立荒野河溪教育中心及河溪海洋教育委員會,整合荒野保護協會各地分會的實際經驗,並與志同道合的團體組織並肩協力合作,從各面向同心努力,尋回人與溪流的良善關係,恢復河溪豐富無窮的河川生命力,連結多元豐富的水文化,是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實現的夢想。   番外篇-2020全國河川日論壇 圖、文/荒野保護協會 自 2006 年起,水利署開始發起「河川日」教育宣導活動,希望喚醒並深化民眾共同關懷河川及保護河川環境、文化、及生態之意識,展開民間與政府機關的合作與對話連結,串聯關心水環境團體,攜手朝向恢復河川生命力邁進。 今年,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以「溪守相伴 百年好河」為主題,委託荒野保護協會舉辦「全國河川日論壇」活動,會議包含三大主題:(一)荒野.行動:分享「荒野筏子溪帄台」守護溪流的經驗,實現公民可以參與淨溪行動及關懷河川的機會。 (二)溪流.生態:探討如何藉由工程之設計提高河川生命力,並藉由中部河川流域之重要生物探討河川水域與生態棲位之關係。(三)流域.願景: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及企業社會責任關懷河川,提昇全民參與溪流恢復自然生命力之願景。 會議並以走讀筏子溪及東大溪的活動,呈現筏子溪生態豐富的河岸濕地治理成果。透過公私協力合作,擴展河川環境維護與營造之生態環境友善措施,可做為環境教育及公私協力的行動典範。政府單位應主動參予NGO主導之河川保護行動,共同努力恢復河川生命力。河川治理與管理在達成防災功能外,河川友善措施也將內化為河川治理工作推動時之重點。 未來應落實公部門積極參與河川水文化營造,以經濟、文化活動、教育、休閒娛樂、生態農耕、社會創新的多元方式,活化流域內的在地水文化,成為一種跨域結合的民間在地性活動。本次全國河川日論壇,讓國內關心溪流的人凝聚共識,期望相關民間團體與公部門能共同展開對話的契機,相互合作,共同攜手打造下個百年好河。  

2020減塑不只是標語,而是行動

2021-01-11

文/徐筱珺(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 圖/荒野保護協會 2020 ICC國際淨灘數據大公開 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避免舉辦大型群聚活動造成群聚感染,於年初至七月淨灘場次較以往少很多,直到九月場次數量才逐漸回升。雖然今年統計總淨灘場次較以往少,但參與人數沒有因此大幅下降。 根據記錄國際淨灘行動(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 ICC) 2020海洋廢棄物種類與數量的「愛海小旅行」網站統計,在218筆淨灘數據資料彙整出19類常見海廢數量,有15,068人參與,於54,840公尺長的海岸線上清除31,318.77公斤的廢棄物,統計結果前10名依序為:寶特瓶、塑膠瓶蓋、菸蒂、吸管、塑膠提袋、免洗餐具、漁業浮球、玻璃瓶、外帶飲料杯、漁網繩子,共佔整體數量近8成,若依材質分類,則統計有9成以上海洋廢棄物為塑膠來源,並有近7成是與飲食相關的一次用廢棄物。除了淨灘場次受到影響之外,2020減塑期程也隨著環境而倒退。 疫情期間,放寬減塑政策,餐具使用量增加5倍 在新冠肺炎 (COVID-19) 防疫爆發,因而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避免於餐廳群聚,環保署於今年二、三月暫時放寬90天禁令,提供餐飲業者經過申請,內用可使用紙容器餐盒和一次性餐具。政策開放後,前來申請使用免洗餐具的店家,全台共計377家,三個月的放寬政策使餐具使用量大幅增加,相比去年月平均估計多了5成,根據統計顯示外帶及外送是使免洗餐具用量提升的最大宗。 受到大環境影響,漸漸改變我們用餐及生活習慣,促使外送平台及線上網購平台廣泛盛行。為了減少進出公共場所的頻率,由線上商城點選需要購買的商品,客人收到的包裹常常是以大箱子裝小商品,空的位置則使用其他包裝填滿後寄出。如此便利的消費模式,卻造成造一次性包裝垃圾量急遽上升。 檢視2030限塑政策推行,每週吃進肚的塑膠量由人類決定 2017年7月由八個公民團體與環保署一起創立的海廢治理平台,並推出「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訂下禁用4種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減塑期程「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檢視政策期程成效,於今年將擴大限用四種一次性塑膠,包含擴大限用購物提袋、內用飲食不得提供免洗餐具、一次性外帶飲料杯自備優惠措施、內用飲品不得提供塑膠吸管,現行政策是否有跟上原預定期程呢? 由於疫情趨緩後,同年6月恢復原本規範禁用免洗餐具的店家不得使用,但至今卻尚未看到2020擴大限塑範圍的進一步行動。面對疫情,只能看著垃圾增加嗎? 除了現行已規範限用一次性產品的場域之外,政府應擴增限塑範圍,並訂定各類商店限塑期程,讓商家及民眾有心理準備。要求已被規定不得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商家實際執行減塑行動,民眾可主動選擇減塑商店或主動詢問是否能使用環保餐具盛裝。使用者付費的模式,提高購買一次性塑膠的金額或提高自備折扣金額,讓自備飲料杯及餐具的民眾得到相對應的支持。 塑膠已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我們身體得一部分,若我們不開始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每週你我吃下的塑膠恐怕就不只是一張信用卡,而是更多! 減塑並非口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2020守護卯澳灣不要遊艇碼頭

2020-12-09

圖 、文/莊育偉  <棲地守護部副主任>    2019年一封來自卯澳的「求救信件」表示三條野溪即將被整治,期望荒野能夠關注投入,隨著越加深入了解發現存在更多複雜的土地正義與居住權的問題,最後優先上演一場「在地人反對興建遊艇碼頭」的抗爭事件,打響抗爭的第一槍。 由於荒野保護協會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的投入,讓孤立無援的「馬崗、卯澳自救會」有了強力的盾牌,大家開始協助在地「馬崗、卯澳自救會」的運作,由於在地沒有人有辦理記者會與抗爭的經驗,因此荒野與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前後各別協助辦理與相互支援了兩場記者會。 從陳情流程的擬定、現場志工人力的招募與工作分配、器材的籌備製作、新聞稿的撰寫、媒體的邀約與記者會前一晚的事前排練,都讓社區民眾感受到有人在「陪伴」他們,因此也更能專心在陳情與意見的表達。而荒野伙伴的熱情投入與強力支援更是溫暖了聚落居民的心。因居民不熟悉電腦操作,「連署書」除了協助紙本宣傳外,由荒野秘書處進行電子連署表單的製作與宣傳,在記者會前除了3千多筆的紙本之外又再增加7千多筆的連署單。 2019年7月25日陳情記者會於立委黃國昌的助陣下,將陳情書全數送進立法院,公開民眾參與的說明會並由各方陳述意見,經討論後決議「興建遊艇碼頭」一案,因多方反對之下決議「不予執行」並列入往後整體通盤檢討會議中再商議。但這樣的結果並不代表「遊艇碼頭興建」案的取消,而是再議(暫緩實施),因此本案猶如其他開發案件一樣,仍需要眾人持續的投入與關注。 「遊艇碼碼頭案」告一段落後,2020年聚落成立「新北市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然而土地與居住正義的問題仍然存在,財團已併購不少的馬崗及卯澳的土地與房子,並於檯面下持續的施壓,而檯面上更持續提告在地居民要求拆屋還地,絲毫不理會居民的權益,連「居住權」都被剝奪的村民又怎麼有機會來決定故鄉的未來? 但也正因為這樣的不合理事件遭到曝光,讓在地的聲音與能量逐漸的萌發與凝聚,且也引起公部門的關注與官方資源的投入,而外縣市的民眾也陸續投入成立志工隊協助,荒野則同樣持續的陪伴馬崗、卯澳聚落,並於受邀的會議上提出「森川里海」的聚落發展規畫建議供新北市三貂角文化發展協會參考,並實際參與計畫的推動。 荒野衷心期望聚落居民都能團結合作、善用資源與外部的經驗,不是由「財團」決定,而是讓在地的居民,自己來走出一條有別於外地漁村的開發模式,成為一個結合生態永續與漁村特色的觀光亮點,讓珍貴的漁村文化與海洋環境得以永續。

竹三親子團入團儀典 

2020-12-09

文/張窈慈<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火鶴> 圖/莊曜誠<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純種馬> 每位學員皆手持一盞「明燈」,點燈後的燭台逐一交付給團長,象徵小心翼翼地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守護著我們的地球。 入團儀典的環境佈置,彷彿是個古老神秘又神聖傳奇的靜謐傳說,特別安排在離人群數公里遠之處。沿著環湖步道,由燈火通明的街道轉為灰黑昏暗的環境,必須靠著手持手電筒才能夠看清眼前的路徑與事物。 每位學員歷經三次的團集會後,團長在此個別了解加入學員的意願,再鼓勵日後得應自律管理以及參與活動。活動中,點燈的「地球儀」,恰是新加入學員未來「共同愛護地球」的目標,也是親子團員的共識。每位學員皆手持一盞「明燈」,點燈後的燭台逐一交付給團長,象徵小心翼翼地照亮自己的同時也守護著我們的地球。 這讓我耳邊憶起,張蔚乾及黃慧音製作《童心菩提心》專輯內〈點燈的孩子〉主題歌詞:「點燈的孩子,高舉你的燈,點燈的孩子,舉起明亮燈。」再來的歌詞,可改寫為「歌頌地球,愛護家園,歌頌海洋,珍惜資源……」語意恰與原專輯製作音樂的宗旨「溫柔、平靜、有力量」,不謀而合。 這夜,我們一群人住在新竹縣峨眉鄉峨眉湖邊的小木屋,時而傳來呼嘯而過的風聲,好幾度都以為外面下起雷陣雨。待在這讓我不禁與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某間別墅比較,在這裡的住宿環境與住宿環境,截然不同。不過眼前住宿場景,與歷經2011年311地震引發大海嘯前的日本東北宮城縣「松島」有幾分相似,「峨眉湖」為內陸湖,中有一「吾家峨眉島」座落,「松島」則島嶼零星分佈且通往外海。 此處的峨眉湖腹地廣大,凌晨丑時過後,不時傳來雞啼聲,彷彿逐步催促著黎明的到來。這裡的植物群眾多,包含鳳凰木、阿勃勒、美人蕉、檳榔樹、竹柏、薜荔、油桐、椰榆、榕樹、水黃皮、杜英樹、樟樹、相思樹,以及朱槿花。 能在這湖光山色的舉行入團儀典,是一值得珍藏的回憶。    

公園生態化- 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

2020-12-09

  公園生態化 人與動植物和諧共處 青年公園-浮島營造兩日工作營 文/ 洪于盈<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瓜子蕨> 圖、影片/ 林高杉<台北分會編採志工,自然名:小杉> 青年公園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浮島營造兩日工作營,由總召蜻蜓(蔡國鎮)帶領,與水草棲地營造專家陳德鴻擔當主講老師。 第一天的課程,大約40位學員,共同在青年公園的萬華故事館門前草地,先打造五座生態浮島的「基構」部分,首先在椰纖毯(承載島上的泥苔、土壤及植栽等介質,並利用其吸水特性,供給植物水分)的上面鋪龜殼網(阻隔池內魚、龜等生物咬破島體),再用竹子、鐵絲與塑帶將他們全部固定;然後將塊狀乾燥泥炭苔,一一撕開並分散在竹子,為供應植物的天然養分。 到了第二天,於人工浮島上種植來自萬里庇護站的復育水草(台灣的原生種或特有種)。德鴻老師介紹了16種可做浮島的水草名單:穗花棋盤腳、風箱樹、三儉草、四角藺、燈心草、石菖蒲、圓葉節節菜、針藺、桃園藺、大安水蓑衣、北埔水蓑衣、瓜皮草、田蔥 、睫穗蓼、水紅骨蛇、稃藎。浮島完成後,延著蓮花池池邊固定浮島。 利用休息時間,訪問了荒野保護協會10年以上的資深志工,也是此次活動的總召蜻蜓。他解釋人工浮島的重要性,是為了解決公園水池周圍水泥壁的高低坡斜大,鳥類很難有休息之處;有了人工浮島後,產生了動物與人們休憩活動區的自然屏障,再加上浮島的水生植物,更是打造安全遮蔽環境,供鳥類繁殖下一代。對於青年公園蓮花池,計劃持續增加到30幾個人工浮島,則完整圍繞著水泥池邊。另外台北市盆地的周邊是山區,為昆蟲動物的棲息養生之地,若把公園打造跳島功能(生態廊道),則動物就能在周圍的山區與市區中心的公園間安全來往。值得一提,公園生態化還具有教育民眾的功能,公園的使用者不只有人,也是動物的家。總召蜻蜓更是期待,若能好好規劃青年公園的空曠草皮,大量種植樹木,就能打造一片都市森林!

初試啼聲

2020-12-09

圖、文/張窈慈  <新竹分會竹三親子團,自然名:火鶴> 2020年的上半年,恰逢全球COVID-19,大恐慌之際,我們全家拾起背包,走向新竹縣市的山野,遠離人群,探索這非原生家鄉的自然環境。 春分之後,第一站就在「新竹公園」,這不陌生的地點,近年重新翻修過後,每到假日便成了兒童娛樂的天堂,有趣的是,公園的另一面,原來還保留著清代時期的古炮台與石像生,以及富士櫻、杜鵑花、鬼針草、藍星花、九芎、二葉松與台灣欒樹等,其中,就屬「藍星花」,花心星形,四季花,早上開花傍晚凋謝;「九芎」,猴子爬上去,很快又滑下來,故而叫猴不爬,抱起來感覺冰涼,印象最為深刻。這天天氣陰涼,自然觀察後的手作活動「米老鼠」,是將公園地上「木麻黃」的種子當作二個耳朵;「楓香」的果實,當作臉部;「鳳凰木」豆莢的種子,作為兩隻腳;最後,再加上一雙人工的動動眼,變成了新童玩「米老鼠」。這樣將天地自然的物種,經重組後,便成為孩子們愛不釋手的飾品,真有巧思啊! 穀雨前,來到了海山漁港港檢所旁的香山濕地,最先映入眼簾的是蓖麻與蔓莖,這兩種陌生的植物,經解說員說解後,得知蓖麻,莖粗;蔓莖,結節生根,馬鞍藤,是種革質葉;菟絲子,無根和葉,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另外,還有濱刺麥與海馬齒。至於招潮蟹,種類更是繁多,分別佔領濕地的各處,包含斯氏沙蟹、萬歲大眼蟹家族、凹指招潮蟹、清白招潮蟹等。這讓我想起,中部的高美濕地,位於清水大甲溪出海口的南側,也曾是多種招潮蟹的棲息地,當地的夕陽美景,富庶盛名。 四月的第一天,我們探訪了十八尖山的桐花廣場與高峰植物園,這天恰逢梅雨過後,步道間多了些蚊蟲。草地上,有隻如老鷹般大小的龐然大物,經解說員的說解後,得知那是黑冠麻鷺,牠正在吃蚯蚓。後來,又看著牠展翅向叢林間的大樹飛去,再來就一動也不動地,如同雕像般地豎立在枝頭上。當天,由於桐花步道積水,因此,我們便走上空橋前往另一邊的高峰植物園探訪,跨越寶山路的白色空橋邊,坐落著檸檬香,又稱猴不爬,心想那不就是九芎!還有,一旁的尤加利葉,即大葉鞍,也散發出清香迷人的芬芳氣味。當拾起九芎葉與尤加利葉之時,聞起它們的自然香氣,我確定這就是我熟悉的味道,二者可作為驅蟲或殺菌。 進入了高峰植物園後,這裡的野生土狗不少,孩子們看到又高又大的黑狗,甚是害怕,深怕被狗攻擊,此時,讓我想起,劉克襄在《野狗絮語》的文章中,提及「多數的野狗看到人,往往避之唯恐不及,絕不會向來者挑釁。不管集聚再多,你只要表現得更為凶狠,牠們往往很容易怯場……」這時的我,儘管從前獨自面對野狗的經驗不多,但也只能告訴孩子們,「別害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在這裡還看到了「光蠟樹」,即「白蠟樹」;「白雞油」,樹液是獨角仙成蟲喜愛的食物;「台灣欒樹」,即四色樹、台灣金雨樹;「姑婆芋」,全株有毒,據說山豬喜愛吃花苞、果實,因牠屬雜食,吃了後可清腸胃;「月桃葉」則可用來包粽子;「象耳澤瀉」是外來種,葉大如大象耳朵般。 四月的初八,先是看見了五色鳥,再來認識了「構樹」,又稱「鈔票樹」,其中,構樹的幼葉形狀最為特殊。葉上的「蟲癭現象」,便是自然界中有些植物在受到昆蟲的刺激後,誘發了它們的植物細胞不正常的增生;「瑪瑙珠」,有毒,果實大配小;「江某」,又稱「鴨腳木」,鴨腳樹枝可當童玩,可旋轉,相思樹讓我想起台中東海大學的相思林,整片的樹林,落葉常常掉滿了山坡地,我拾起了兩片相思葉,往孩子的眉間貼了上去,那柳葉眉與她的眉恰好服貼,愛漂亮的她,希望我幫她留念,也就拍了一張照片,記錄了她與相思葉的邂逅。上述的「江某」與「相思葉」,再讓我想起簡媜〈竹枝詞〉,記載了作者童年時在宜蘭的一切,無不與大地自然合而為一,開篇的「竹,只長在兩個地方:一是鄉下人的屋前屋後,一是有情人的暖暖心田裡。」更是貫穿了全文,引起讀者對「竹」的想望。 最後,我也想送給孩子們幾句話:「新竹是你們第三個家,請多認識你們出生與長大的地方……」

海好有你,淨一份心力

2020-12-09

圖、文/葉湘鈴<活動參與民眾> 勤眾今年舉辦的家庭日特別有意義,集結寓教於樂的讓大小朋友體會淨灘活動,因為是第一次舉辦,感謝荒野協會的導覽員與志工們協助我們圓滿完成這項壯舉。在淨灘的挑選地點上,協會非常的用心選在桃園新屋,讓我們不用去澎湖也能看到壯觀的石滬群,這一座綿延台灣西海岸的「海上長城」,擁有超過三百年的歷史,是北台灣最大的石滬群! 活動的一開始我們在福興宮廟前集合並發放完淨灘工具後,帶領我們的荒野解說導覽員,就開始一路的生態探索介紹,我們看到處在潮間帶地形中的石滬因堆疊產生的石間孔隙讓石蚵、笠螺、和尚蟹等生物棲息,甚至是聽了導覽員才知道的生物等等,都讓我們實為大開眼界,真的非常適合帶著孩子一起來探險。 導覽完之後就是重頭戲的開始,大小朋友分工合作一起減垃圾,有人是拿著麻布袋、有人則是帶著手套或夾子撿拾垃圾,在淨灘的過程中我們撿到各種日常垃圾甚至想都想不到的垃圾都有,可見這些物品的來源可能是因為我們亂丟垃圾,經由一連串的輾轉漂流而來到原本應該乾淨無瑕的海灘,當下心情其實是複雜的,因為人類的私心與便利,卻是讓無辜的海洋或生物遭受迫害…老師說海邊的垃圾今天清完了,但明天一個浪打來可能就又是滿地的垃圾,所以重點是從”源頭做起”,平常就要做好垃圾減量,盡量降低一次性塑膠的使用,比如說隨身帶上環保杯、購物袋,或是塑膠袋重複使用等,都有助於垃圾減量。原來只要小小的習慣改變就可以幫助到地球,甚至讓我們周遭的環境都會變得更加乾淨美好,我想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 經過約一小時的時間,大家撿到7.4公斤近150支寶特瓶,和106公斤的垃圾,數量不多,心裡卻覺得日行一善很滿足。很感謝有這次的活動讓我們能為海洋淨一份心力,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一起參與這項活動!

綠色生活地圖小旅行心得

2020-12-09

文/李佳玲 <108年綠活圖講師培訓組員,自然名:蒲公英> 圖/王保堂    <自然名:風雲> 從2019年10月,我加入「第8期綠色生活地圖推師班」這個團體,開始跟著講師和學員到各處踏查和繪圖。我們做的事很簡單但是又不容易。繪製和產出一張綠色生活地圖。挑選目標地點時,你可以小到一個社區大到一座城市。我們懷抱著貼近在地的心情以盤點在地景點和標示綠活圖圖示(ICON)去實踐紐約「綠活圖」創始人溫蒂‧包爾女士的理念。 一開始的課程訓練,我們「八推」的足跡遍布了台北市的北投區、公館區、台大校區、陽明山野蔓園、新北市的淡水區和桃園市的新屋藻礁。照著講師和學姊、前輩們教我們的方式和發揮自身的創意見解,我們這一組五個學員一共合作繪製了兩大張「綠色生活地圖」和使用大自然素材來排列、擺放和標示野蔓園園區各個特色景點的綠色生活地圖。那些風雨無阻的旅途過程中我見證學員們愛好自然的心和喜歡學習的熱誠。如果你也喜歡散步,歡迎你報名「綠色生活地圖九推班」。 育章老師推薦的淡水「公司田溪」畔景點:石頭母、蟾蜍石、沙崙取水口、公司田溪橋、翠鳥土壁、竹圍碼頭和竹圍工作室。一路上和綠活圖的朋友們聽著老師精闢的解說,因而收穫良多,如果那一日是我單獨前往淡水就會跟往常一般,只是去老街吃吃喝喝、購買伴手禮或是搭渡輪到八里去買炸雙胞胎和炸深海花枝,嗑光美食轉乘公車回家。但是因為我有荒野綠活圖的「加持」,我不但有良師益友,而且還做了各個特色景點的踏查和拍照記錄。那是不同於以往的生命經驗!例如沿著蜿蜒的公司田溪,我走了一上午。也聽了大家說了幾個好玩有趣的故事,我因此對淡水有不同於以往的印象。現在想起來覺得以後我可以和家人一同前往公司田溪遊玩。想起了在荒野廳上室內課時,講師常說的那句話「帶著一張綠活圖去玩就是這麼有趣!」心動要馬上行動!  讓我得到許多快樂的是-公館之旅。尤其是那一個上午從台大校園散步到河堤,寬廣的河道隨著微風吹拂讓我的心境也跟著開闊起來,特別是走超級多的路之後能夠好好地坐下來用餐並且和大家談話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講師選了一家位溫州街的俄羅斯主題小餐館讓我們享用午餐。我點了俄式烤肉佐甜菜沙拉,副餐是熱咖啡和俄式可麗餅。當時我們剛從汀州路的堤外河濱公園大老遠步行繞回到溫州街的商圈。貼心的講師們不但幫我們預約用餐地點還自己走路到公館商圈站在路邊等候我們玩回來,這樣的行為真的是「揪感心」。下午上課的地點是很舒服的教室。可以脫鞋子,自在的隨意盤坐,然後聽講師分享綠色生活地圖的理念與實踐,那一次由於上午的課程太過於精采有趣,加上大家對於台大校區的植物很感興趣因此多逗留了一些時間,就這樣我們散步路過了廢棄的軍事景點、登上了寶藏巖聚落、經過自行車步道和自行車車友的美食餐廳商店街。上午的行程有延誤所以壓縮了下午的課程時間,講師原本準備的精采投影片,就沒時間講解,只好彈性調整她的授課方式直接跟我們學員分享她簡報中濃縮的精華,即使是短短的分享也感受到講師對於教育產生濃烈的愛,她在大學推廣綠活圖和教導年輕學子們製作地圖,讓我感受到老師不僅優秀、熱愛這塊土地以外還愛她所處的社區,她的身體力行讓我認識一個人對綠活圖的實踐、綠活圖是如何的改變了我們的在地社區及改變我們看事情的角度。 後來我們就進行小遊戲當作回顧上午的景點和綠活圖圖示可以標示哪幾個,大家分兩組熱烈討論然後兩組競賽,比賽快速畫出正確的圖示,當時的我其實有點累和疲倦,所以靠著同組同伴的幫助,我還是用白板筆畫出了「水景」圖示。因為我腦波太弱,還是被另一組奪得先機所以輸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景點是淡水公司田溪岸邊的翠鳥土壁。我們一行人跟隨著育章老師的腳步來到這個特殊的地點,反差很大的是河道的兩岸,一邊是高級別墅區,一邊是翠鳥們的家。眼前的景象讓我很震撼。我想起了聖經的一句話說道「不要為明天憂慮。你看野地裡的鳥,不會為了吃什麼而憂愁。」看到翠鳥媽媽們把巢安置在崖壁上,那裏就是牠們的「愛的小宇宙」,鳥兒們努力覓食和餵哺下一代,只為了生存和繁衍生命。有些鳥在溪畔小石頭上跳躍玩耍,我的心也跟著感受到牠們的自在和快樂!開發建設的前後改變。要是小溪流旁沒有了這一排的建築物,應該會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環境,它就會和翠鳥崖壁更為協調了。我們人類為了開發排擠了翠鳥們的生存生間,為此我感到羞恥和無力。我的舉措有時正在破壞自然。有時候就算只是一個無心的決定也對環境造成了小小的破壞。 我覺得自己平常太貪圖享樂,應該要走入自然,多跟大自然學習。自我對話內容約莫是自己正在做的行為跟荒野減塑行動或是荒野週週見的講座所教育我的理念大相違背,有時候會忘記帶環保杯,但是非常想購買一杯美式冰咖啡,心裡就會想著:「只有消耗掉一個紙杯應該沒關係吧?」這樣問自己的同時手指頭已經在打開糖漿的包裝又多製造了一個垃圾。2020的9月19日是國際海洋淨灘日,荒野將在竹圍舉辦淨灘的活動,聽綠活圖的學員分享,竹圍那個地點有候鳥因此9月是對鳥兒們干擾較少的時間點,這又讓我長知識。 因此我加入綠活圖,不但可以玩樂,還能擺脫當一位「愚婦」。實在是一舉兩得!在「八推」這個群組有位學員擅長速寫,所以我們請她幫忙分享速寫的技巧。現在覺得我只要走入荒野就會認識很多武林高手。總之只要你用心體會和實地踏查或是跟地方耆老訪談最終整理記錄和繪製一張地圖。你就會擁有一張屬於你自己獨特的綠色生活地圖。你還可以和別人分享喔!非常好玩又有趣,重要的是「綠活圖」舒壓和療癒。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

2020-12-09

文/林育輝 <紅樹林生態教育館駐館人員> 圖/紅樹林生態教育館 淡水河口蘊含特殊的紅樹林生態系,是許多生物的家,也是提供防洪、過濾水質等功能的重要自然資源。因此林務局於1986年時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成立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並於1997年設置紅樹林生態教育館來守護這片棲地。自2019年2月起,荒野保護協會受羅東林管處委託管理紅樹林館,積極讓民眾更了解紅樹林,也喚起對淡水河的關懷,使紅樹林館成為駐守在淡水河口、串聯「生態淡水河」的重要據點。 不起眼的陸蟹 在自然保留區的滿潮線以上不易受潮水影響,土壤較乾燥,這裡有一些和招潮蟹看起來不同的螃蟹,再仔細點找,在自行車道上竟然也有牠們的蹤影!原來牠們是陸蟹──高度適應陸地生活的螃蟹。陸蟹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牠們主要以腐植質、落葉、枯枝、種子為食,能促進能量流動進入貧瘠的海岸林生態,也是控制林相變化的關鍵角色。 在紅樹林捷運站周圍棲息大量陸蟹,與人類活動範圍非常貼近,卻總是被人們忽略。過去紅樹林館重視自然保留區內的生態,卻鮮少關注外圍的陸蟹。荒野駐館期間注意到,梅雨季後大量陸蟹出現在捷運站、停車場、自行車道,甚至教育館內。令人心碎的是,許多陸蟹遭到路殺。人為開發造成陸蟹棲地破碎化,覓食或夜間降海釋幼的過程中,容易誤闖自行車道與建築物,生命及繁殖行為岌岌可危! 要怎麼幫助陸蟹呢? 為了有效守護陸蟹,了解物種、分布位置以及棲地類型是重要基礎。然而淡水河口的陸蟹研究資料甚少,推動陸蟹保育有所困難。因此荒野與紅樹林館首次共同舉辦「蟹天蟹地~護蟹有你!」淡水河口守護陸蟹行動,於2020年6月至8月期間招募29位一般民眾及14位荒野志工組成護蟹團隊,經過專業培訓後在紅樹林站旁的自行車道及停車場調查陸蟹生態與路殺情形,希望藉由公民科學的力量對此處的陸蟹了解更多,也讓在地人認識這些常被忽略的小生命。 陸蟹生態與路殺調查 夜幕低垂,愈來愈多陸蟹傾巢而出。我們在每週五晚間沿著自行車道尋覓陸蟹的身影,並在每週日早上進行路殺調查。「這裡有一隻!」每當發現陸蟹,總是興高采烈地對夥伴呼喊著。興奮之餘,必須要辨識物種、判斷性別、測量體型、記錄時間與棲地類型,儘量留下最完整的調查資料。工作內容複雜且辛苦。所幸護蟹團隊眼明手快,每次皆能順利完成調查。 經過17次的調查,我們看見了陸蟹的美麗與哀愁。在紅樹林站附近最常見的陸蟹有兩種:紅螯螳臂蟹(Chiromantes haematocheir)與漢氏無齒螳臂蟹(Chiromantes dehaani),牠們常於下雨天出現在道路上,平時偏好棲息在潮溼的環境,主要是自行車道旁的溝渠(66.2%)、草地(19.4%)和溪流(6.96%);外型有頭胸甲寬達3公分、色彩鮮艷的成熟個體,也有僅0.3公分、色彩黯淡的幼蟹;夜間調查時,我們更記錄到7隻抱卵母蟹,顯示此處是降海釋幼的重要路徑。路殺調查的結果顯示,總共記錄到283隻死亡陸蟹,死亡率約24%。在自行車道的路殺熱點都有許多陸蟹出沒,且位於下坡、交叉口處,人車數量多、速度快,因此容易發生路殺。除自行車道外,停車場內也發現大量死亡個體,其中大部分的身體完整,很可能是因缺水而死。 守護陸蟹的未來 經過2020年在紅樹林的護蟹行動,我們對淡水河口的陸蟹了解更深,也更明白牠們的困境。2021年荒野保護協會將在淡水河口繼續推動大規模的護蟹行動,舉辦保育講座向在地居民宣導陸蟹議題,並招募護蟹志工;基礎的調查也將持續進行,並建立iNaturalist專案,讓所有人都能隨時提供陸蟹資訊。我們也會讓公部門看見成果,希望藉此促使規劃警示牌、生態廊道等設施,幫助陸蟹平安回家。期盼大家密切關注最新消息,共同加入守護陸蟹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