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部落格: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

因為經濟發展,城市應運而生。故城市成為交通發達、人口密集、建築物多、工商業密集的區域,相對的,城市也會有綠地減少、熱島效應、汙水及垃圾處理壓力、農產作物不足等等困境。城市位居山林及海洋自然環境之間,城市生態維護或保存好,除了生活其間的人民,環境因子穩定度較高外,也是部分生物隨著季節或天候變化可以從山林或海洋沿著生態綠廊找到棲息地或暫棲處所,增加城市生態多樣性。故讓城市的經營及管理能夠以生態系的概念來思考,讓城市能夠更生態化及朝著永續概念規畫及經營管理,降低城市因人口集中及經濟發展的不利因子減少,人民生活在城市中,也能享受在大自然中的喜悅及樂趣。 雖然現今因為交通發達,城市的界線已漸漸模糊,但仍可以依照輸入城市、城市產生廢棄物兩者間的比較而推估生態化程度,如農產品得完全依賴其他縣市輸入都會區、廢汙水無法完全處理而排放至河流,表示城市的經營管理還有努力空間,另外有空氣污染、廢棄物問題以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無法紓解等等也可因為城市生態化程度而獲得稍稍緩解。人與萬物和諧共生、共享自然,在都會區更應努力朝此面向經營,因此「生態城市」使城市經營管理更永續才是都會區居民之福。在推動自然生態公園的生態化方向,致力於擴大社會參與,提升民眾環境意識,帶動環境典範的轉移,倡議公園生態化行動:水泥化的降低、綠地空間增加、外來種問題減少、提升綠覆率、創造多樣性的生物棲地(含水域)、保護生物的棲息地環境、生態公園分區管理與利用、城市公園串連成完整生態廊道等等。 生態城市可以朝著下列面向而推動: 1.、城市的水資源管理、下水道接管率、污水處理及排放該符合生態永續原則。 2.、城市的食物生產、物資供應、資源回收再利用及垃圾處理,該朝著城市自給自足目標設計。 3、.城市的能源利用應朝著節能及減少外源供應面向規劃(在建築物設計、公共空間管理、宣傳廣播規範及交通運輸節能減碳)。 4、城市的生態系統建置及保留,該朝著韌性城市的面向設計,以保持最高自然景觀為原則。 臺灣各城市於地理條件上均有其特色及得天獨厚之處,擁有良好的環境資源,若能有好的都市規劃,或許大環境無力改變、但卻可以逐步改善,為此本會以「生態城市」為方向,期望藉由與公部門、社區、企業結合的方式,以實際的「示範與成果」來形成另一股溫柔而堅定的民間力量,期使能逐漸改善都市生活品質與提升社區認同感,朝「生態城市」願景邁進。

談諸羅樹蛙

2022-10-07

圖、文/古國順 (雲林分會棲地組長,自然名:血藤) 2022-10-10 全世界無尾目的青蛙約7000種,台灣有38種,樹蛙科有14種,樹蛙屬有5種全是台灣特有種,其中4種是保育類:諸羅樹蛙(2級)、橙腹樹蛙(2級) 、台北樹蛙(3級)、翡翠樹蛙(3級)及莫氏樹蛙。其中最傳奇的樹蛙是諸羅樹蛙,1995年陳玉松老師首先發現在嘉義,呂光洋老師發表,用嘉義古地命名為諸羅樹蛙,過去住民(農民)稱為「雨怪」(另有莫氏樹蛙及中國樹蟾),牠們會在雨後夜晚大量出現鳴叫聲,密林是它們棲地,常只聽其聲不見其身,讓人害怕得名「雨怪」。長時間住民只關心農作,而牠們不危害農作,所以未深入了解牠們。雖然有近十篇論文及報告,但缺乏長期關注及在地諸蛙深耕者,至今諸蛙生活史依舊不足。 諸羅樹蛙特點 a.棲地只在約海拔130公尺以下。 b.要有臨時性暫時水窪(10天以上)。 C.濃密植被(2公尺以上)。 d.越冬躲藏地表。 近年來因農業現代化、氣候異常變遷降雨量改變及河川整治水泥化等等,棲地正快速消失中,再加上外來斑腿樹蛙大量進入棲地,若不關心它們,它們可能是台灣最快消失的台灣特有種蛙。根據個人七年的觀察,走讀近100處棲地,記錄500筆以上諸蛙資料上傳 iNaturalist,得知諸羅樹蛙的分佈熱區,多與農墾地有關,如竹林、雜林、平原造林、芋頭田、甘蔗園、各種果園、檳榔園、香蕉園及廢棄庭院等棲地。北港溪流域是主要棲地,含雲林古坑、斗南、斗六、大埤及林內等(55%),嘉義大林、民雄、嘉市及溪口等(40%),台南曾文溪北岸官田及麻豆等(5%),國道1與國道3之間(97%)。 諸羅樹蛙的現況 荒野在嘉義有賴榮孝老師,雲林有我,血藤,也有賴榮孝老師的支援,使第五河川局,在河川整治上,重視諸蛙棲地問題,雲林有「諸羅方舟計劃」,在古坑麻園地區進行中,大湖口溪及崙子溪生態補償建構健全生態網絡,如今進入第四年,雖然大部份補償土地依舊被佔用中,我們依舊結合一群愛蛙伙伴努力建築諸羅樹蛙的家園,讓蛙有食(友善農業)、有房有家具(竹林或密林植被)、更要有個能談戀愛的舞台及育嬰房(暫時水窪)。冬天來了,也要讓蛙有個安全的避風港(雜木堆、乾竹堆及落葉堆等)。 期待未來有一個完整諸羅樹蛙的棲息處在雲林,如水雉在官田。  

夏天怎能沒有牠——紅脈熊蟬

2022-08-10

文/楊炯琳(台南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金龜樹) 圖/台南分會解說志工 廖靜薇(自然名:木荷)、楊炯琳(自然名:金龜樹)、李雅惠(自然名:冇骨消)、親子團志工 徐慧盈(自然名:幸運草) 2022-08-10      我的娘家,夾在北淡線和一座小山中間,小時候暑假的夏日時光,就是在不時經過的火車轟隆轟隆聲以及後山唧唧復唧唧的蟬鳴聲中度過。我們雖然住在城市邊緣,但已經不知道拿著竹竿沾強力膠去黏知了這種玩法了,只會躲在家中吹著風扇,在滿山蟬鳴中看著小叮噹、倪匡和金庸,那時蟬對我來說只有一種,就是很吵的那種。      生小孩後隨先生工作南漂到府城,加入親子團的那年9月,荒野22週年年會在台南新化啟聰學校舉辦,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畫面是解說員回饋當時的台南分會長陳格宗(野馬),野馬站著,兩位解說員側站在他兩側然後下腰,大家拍手大笑,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紅脈熊蟬』,對於下腰的動作只有模糊的理解,羽化這兩個字的概念在我的字典也剛從道士變神仙跨到昆蟲破蛹變成蟲不久。      終於見到紅脈熊蟬本人,是那時團長陳堅華(大肚魚)帶的一次夜間觀察活動,居然不用到山上,在巴克禮公園就可以看到!我們走在鋪磚的人行道上,避免誤踩從地底下鑽出或在土上爬行的蟬寶寶,並用手電筒搜尋樟樹、苦楝樹或欖仁樹幹上是否有正在爬行或已經就定位準備換新衣的熊蟬若蟲,有時也會發現空的蟬蛻。原來在金蟬脫殼前,牠必須努力挖掘破土而出,憑感覺爬行到適合的樹幹,努力往上爬到選定的點,從背後撐開一條縫,以柔軟的姿態後仰讓身軀離開舊殼的束縛(這才終於了解解說員下腰的意思了),再抓著舊殼讓腹部出來,之後便是漫長的大休息,體液注入小小軟軟的薄翅伸展並晾乾,體色也漸漸變深,這麼脆弱的時刻果然適合在夜晚進行。如果能順利羽化,那麼接下來的幾週時光,牠便可以在枝頭恣意歡唱,完成此生的使命!想想數年蟬生都在黑暗潮濕的地底,那麼短短可以自由飛翔的日子,怎能不用洪荒之力震動胸部的音箱蓋板來大聲宣告生命的美好呢!(其實是要找女朋友啦!)      再次看到完整的紅脈熊蟬羽化過程是在三崁店,看到時便興起畫下來的念頭,在描繪的過程中,更細膩的觀察照片中的若蟲:在地底無用武之地的大眼睛、背上的裂縫、胸旁的翅芽,以及成蟲和舊殼間的繫帶與美麗的翅脈紋路,雖然那時還不懂挖掘足,沒留意到成蟲除了大大的複眼,中間竟然還有三顆如紅寶石般的單眼,但確實畫畫記錄可以讓我與牠有更多連結,過程也很療癒。 ▲楊炯琳( 自然名:金龜樹) 繪製的紅脈雄蟬羽化圖      前年參加了台南分會第十三期解說員訓練,課程中謝惠米(綠蘿)學姊詳細介紹了蟬類的相關知識,原來蟬有那麼多種,叫聲也有這麼多變化,終於我不再是以為知了只有一種的那個都市俗,今年5月我們還帶領群眾來認識巴克禮公園的紅脈熊蟬,搭配著李雅惠(冇骨消)學姊的台語唸謠和方雅虹(鵂鶹)帶來的蟬蛻(「熊」蟬都是雄的嗎?看蟬蛻分公母),感覺得出來民眾們也很有興趣,認識到在公園這種人類高度利用的地方,能有紅脈熊蟬陪伴過夏天是很棒的。近年夏天回娘家時,總覺得少了一種背景音,蟬越來越少了,如果我們多多認識這些與我們共享地球美好的其他生物,進而尊重並保護牠們棲息的環境,其實我們會從大自然中得到更多,不是嗎? ▲介紹紅脈雄蟬的相關知識 ▲李雅惠(自然名:冇骨消)寫作的紅脈雄蟬台語唸謠    

從撿到一隻蝙蝠談起

2022-08-08

圖、文/陳麗玲<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老師,新竹分會解說志工,自然名:米禾> 2022-08-10     某天,新竹分會主任秘書靜珠打了電話給我,提到有位竹東的夥伴在社區撿到一隻小蝙蝠,問我可否去帶回來照顧,欣然前往後見到才2公分大的東亞小貝比,看著乾癟的牠瑟縮在衛生紙上,實在有點擔心養不活呀。回到家後便去電詢問經驗豐富的許慶文老師可否幫忙照顧,老師說他也沒有把握耶,並建議送去動物園請獸醫照顧好了,我只好又風塵僕僕的騎去動物園找洪園長,希望他們能收留,園長看了看小小的牠,說了他們沒有照顧蝙蝠的經驗喔,要我自行照護,並聊到建功國小後方大煙囪內住了很多蝙蝠,問我有沒有去看過?我詢問是什麼種類棲息在那兒呢?園長笑笑的說他去時沒見到蝙蝠啦,叫我一定要去看看,再告訴他物種與數量! ▲煉油廠大煙囪     幫小蝙蝠餵了麵包蟲擠出的汁液和放了一坨濕衛生紙給牠補充水分後,便跑去尋找那棟日據時代的海軍煉油廠區的大煙囪,也如願見到昏暗髒亂的煙囪裡那一群高高在上的毛球。在暗黑的煙囪裡伸手不見五指,耳中又傳來陣陣吱吱叫的驚悸聲,加上頭頂急切繞飛的個體,讓我嚇得六神無主般的匆匆逃出煙囪外,看了緊張下拍的相片畫面實在模糊不清,這下怎麼跟洪園長回覆呢?就寫了封信給蝙蝠學會當時的秘書長徐昭龍先生,他說正好下週二會到新豐的國小掛蝙蝠屋,可順道繞過來看看;秘書長如約到達後,試著入內揮網不久鑽出洞口說:「網柄不夠長,無法撈到我還沒有十足把握,明天帶長柄來再說」,我趕忙表達沒辦法補貼車馬費,怎好意思讓他專程跑一趟來幫忙確認物種呢,他說沒問題的,明天見囉!隔天我到煙囪口時,他已在煙囪內掃網。當他出了洞口後,小聲地說:昨天聽到牠們的叫聲時,覺得有點陌生,心中猜測著會是某個物種嗎?現在確定了,他會帶一隻回去請楊玲玲教授(時任台灣蝙蝠學會理事長)再確認。我問他辨識的特徵是什麼,他解釋說整隻外觀看起來與其他種類不同,耳珠形狀為松茸狀是明顯特徵,毛色有些糖霜般的色澤,跟其他種類常見的黑或褐色差異蠻大。 ▲大煙囪內的霜毛蝠棲所與族群     上網查了霜毛蝠(Vespertilio superans )的資料,得知西元1952年在台中縣東勢鎮馬鞍寮的居民拾獲一具屍體及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的研究團隊在觀霧地區與屏東潮州有捕獲的紀錄外,過去五十八年來,牠們的生態習性、繁殖期、棲地分布、食性..等依然行蹤成謎。慶幸這次有祕書長鍥而不捨奔波讓在地的我們有機會進一步了解大煙囪數十年來聚集著珍稀的族群,肩負了生殖育雛的族群繁衍使命,而霜毛蝠們也賦予了大煙囪新的價值。   ▲林良恭教授現場受訪 ▲社區幹部出席關注   ▲大煙囪內採集工作     自民國99年7月的不經意邂逅,與霜毛們締下了黃昏之約,每個禮拜在社區住戶炊煙裊裊的夕陽餘暉中,佇守在棲所下方目送著牠們出門找吃的;記得有次看著牠們魚貫飛出鐵皮夾層時,臉頰瞬間被兩滴水漾液體滴落,當下慶幸眼睛沒有中的,終究尿液與蝙蝠糞便的夜明砂功能有別呀;也曾在例行觀察時,屢次看到兩隻喜鵲趁著霜毛們要鑽出牆壁裂縫時,順勢用牠們長長的喙夾住霜毛的頭後,直飛高處牆沿撕咬啄食,讓我們見識到霜毛媽媽們旦夕禍福、生存之不易呀。 ▲每到黃昏就出現的喜鵲是霜毛蝠的天敵     飛在天空的霜毛們,我們少有機會與牠們互動,只有在牠們虎落平陽時,才不會顯得高不可攀了,記得有次例行觀察時跟前爬來了一隻霜毛,眼睛骨碌碌的瞪著我,便蹲下問牠怎麼了?直覺牠需要幫忙,便跟屋子裡的嬸婆借了手巾和僅有的芒果切一小塊放牠前面,看著牠自動靠近啃食,讓我放心了。接著將牠掛在牆上,只見牠伸展著雙翼,鼻子也靈動的嗅著後,就迅速的飛離了。後來聽住戶說她小的時候,常見媽媽將發酵過熟的水果用竹籃掛在屋簷下給野生生物啄食,她曾見過籃子裡窩著母蝠與幼蝠呢!昨晚也聽到社區老人家回饋說,前天傍晚在巷弄的路面上,有隻蝙蝠跳呀跳的就是飛不起來,她觀察到有一側的翅膀無法伸展開來,而路旁的貓正作勢飛撲而上,她急得出聲將貓喝住,並試著將蝙蝠往花圃暗處趕;對於住戶們的關注,讓我們體會到霜毛族群不只被民宅住戶接納了,社區居民們也漸漸成為守護的網絡,相信這張友善的網會越來越綿密堅實。 ▲開心的吃著芒果                    ▲起飛前舒展翼手     簡單的例行觀察工作,對站在巷弄路旁十三年的我來說,依然對霜毛蝠們存在著許多未知的好奇,也因此,每一次的觀察工作都是一次未知的探索之旅。像是四月中有20來隻回到12巷1號鐵皮棲所了,卻又在三個禮拜後謎一般的不見了,是狡兔三窟嗎?對我來說,還真有點像閩南語俗諺說的:「甲伊睡破三件棉被,還是猜不得伊的心」的感受,然而這也是生態探索的迷人之處吧! 也期盼有那麼一天的黃昏時光,大家來扮演偵探柯南,走讀國宅內的每一條巷弄,留意公寓頂樓鐵皮夾層處有沒有蝙蝠飛出,若恰巧是霜毛蝠還未被發現的棲處,那將因為有您的協助,我們所知的霜毛版圖將更為擴大,對於牠們的守護也將更為周延了;祈願隨著環境教育與保育工作的推廣,就像「石虎與苗栗的連結」,大家也將霜毛蝠深植在每一位新竹人的心中!文末想表達做為一個新竹市民,對台灣蝙蝠學會與周政翰老師12年來在市府十分微薄的經費挹注下,猶為霜毛族群努力不懈的付出專業與保育熱誠,敬謹致上由衷的感謝!  

我與燕的距離

2022-07-08

文/黃琬雯(台北分會五股解說組志工,自然名:蘆薈) 圖/陳勇明(五股濕地義工) 2022-07-10 小時候,看著馬路上燕子低空飛過,常常替他們捏把冷汗,尤其是看到他們直衝車窗,再瞬間上騰,越過車頂,我心裡暗念:這不要命的傢伙!上學途中偶望騎樓下的燕巢,母親說:燕子築巢有福氣人家,會賺大錢!深信不疑的我,對這樣的店家總是多幾分好感。 長大後,接觸古典文學,才發現燕子不只活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更活躍在千年來文人的筆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敘說物是人非的感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以雙飛燕對比人的孤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藉燕子候鳥的特質來安慰傷春悲秋的心情。詩人更以燕詩示劉叟,藉由燕子的習性,讚美天下父母無私養育子女,也提醒父母在孩子長大後,要勇於放手,讓其振翅高飛。 結婚後,夫家的騎樓有兩窩燕巢,開心自己是有福人家之餘,卻是惡夢的開始。懷孕期間本就眠淺,每天早晨的「燕語啁啾」,實在很難想像「鶯聲燕語」、「燕語呢喃」是如何地動聽?加上每天掃不完的排泄物,我不禁懷疑母親曾說的賺大錢,是賺「黃金」嗎?不過,或許是鳥鳴下的胎教,讓兒子從小就對分辨鳥類有些天賦,開啟全家追鳥賞鳥的生活。 跟著兒子的賞鳥腳步,重新回到台北分會解說組,在五股定點認識了許多鳥達人並接觸到賞燕活動。五股濕地因為地理位置,鳥況甚佳,冬季是候鳥的主場,夏季是燕子的天下。滿足了賞鳥的喜悅,更認識除了家燕外的洋燕、赤腰燕、棕沙燕,以及鐮刀狀翅膀的小雨燕,我與燕的距離又更近了。 您呢?您和燕的距離有多近呢?隨著夏天的慢慢接近,今年的賞燕季也在伙伴們緊鑼密鼓的籌畫下,正式展開。看著燕兒盤旋低飛,萬鳥齊鳴,飽餐歸來,輕點水面,飲水沐浴,棲息蘆葦……一場群燕舞空即將奏出序曲,想像天上燕群旋舞,地上人們驚呼的畫面,成千上萬燕子點綴夕照絢麗,猶如黑幕襯底的燦爛煙花,一則黑炫一則繽紛,卻同樣驚豔!此番景象何處尋?五股賞燕等著您! 五股賞燕活動場次,馬上報名去☞ 2022夏日賞燕季

霜毛蝠的棲地——大煙囪下的家

2022-07-08

圖、文/蔡乙慈〈中原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陽明交大保溫計畫助理〉 2022-07-10 霜毛蝠棲地介紹 新竹市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簡稱新竹六燃)是台灣重要的二戰工業遺址之一,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成為眷村,因其獨特的「屋中屋」被列為市定歷史建築,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2011年於大煙囪內發現全台唯一的霜毛蝠生殖群集,2013年眷戶遷出後成為閒置空間。目前發現霜毛蝠棲息的位置有以下三處:1. 大煙囪煙道縫隙夾縫、2. 周邊國宅屋頂鐵皮屋、3. 施掛於大煙囪廠房的蝙蝠屋。夏季四至九月即可在大煙囪周邊觀看霜毛蝠傍晚飛出覓食的奇特景象,是新竹市獨有且難得一見的生態奇景。 霜毛蝠棲地轉移過程 霜毛蝠棲地主要有四階段變化:1. 屋頂時期(1945~1964年)、2. 煙囪時期(1964~2011年)、3. 鐵皮時期(2011~2018年)、4.回歸大煙囪廠房(2018~)。 推測在1945年大煙囪工廠停止營運後,霜毛蝠便開始利用大煙囪廠房屋頂及煙囪縫隙,據周邊耆老表示,大煙囪廠房屋頂倒塌前小孩曾進入廠房探險,有許多目睹霜毛蝠棲習於廠房內屋頂的印象。大半輩子與大煙囪為臨的眷村住戶表示有印象時大煙囪即住滿了蝙蝠,當時甚至有上千近萬隻。但2013年眷村遷處後,霜毛蝠似乎也與眷戶一起遷走。大煙囪縫隙因年久失修,混凝土逐漸剝落,影響大煙囪內的微氣候,加上大環境的綠地逐年減少、周邊高樓林立,都可能是導致霜毛蝠總體棲居數量逐漸下降的原因。2014年發現周邊國宅鐵皮屋棲息的霜毛蝠數量逐漸上升,與大煙囪內的棲息數量呈現反比上升。 2017年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將霜毛蝠列為國家瀕危等級(NEN),加上與居民共棲環境變數大,因此讓霜毛蝠在公領域的棲地維持勢在必行。2019年嘗試在大煙囪廠房施掛蝙蝠屋,發現有霜毛蝠陸續使用並棲息,2022年蝙蝠屋棲息數量已達上百隻,說明霜毛蝠棲地轉移的可行性。 霜毛蝠偏好的棲地條件 台灣目前發現約38種蝙蝠,每種蝙蝠偏好的棲地環境皆不同,有些喜歡住在樹葉中,有些喜歡住老舊建物屋簷處,然而霜毛蝠偏好棲居於人造建築縫隙中,日本青森市甚至有上萬隻霜毛蝠棲習於神社周邊的倉庫中。許多條件都會影響霜毛蝠的棲地選擇,包含高度、縫隙尺寸、日曬位置、棲所材質等,霜毛蝠偏好溫暖的棲地,較能達到母蝠育幼保溫的效果。據調查顯示霜毛蝠偏好高度約6~10公尺的棲所,縫隙約1.5~2公分,朝向東南面近熱源的棲所,靠近舊的棲所及周邊有綠帶水體更能增加入住率。保溫團隊亦提供霜毛蝠偏好的棲地條件及國外案例,供廠房修復規畫建築師團隊參考,期盼霜毛蝠能繼續以大煙囪為家。 保溫計畫成為霜毛蝠推廣平台 2018年新竹市文化局委託陽明交大保溫團隊執行「保溫睦鄰基地駐站計畫」,在建美路38號經營「大煙囪下的家」,並以新竹六燃獨特二戰歷史、科技發展、眷村紋理、生態特殊性,舉辦多場駐站推廣活動,邀請進駐藝術家以拼貼、行動藝術、歌曲等方式推廣。布置蝙蝠教育空間,蒐集蝙蝠繪本及模型讓民眾一窺大煙囪神奇的住民樣貌,並收容誤入周邊社區的蝙蝠,給予餵食並示範如何野放,成為活生生且有民眾參與的蝙蝠中途之家。夏季定期舉辦蝙蝠導覽,帶領民眾到大煙囪周邊觀察霜毛蝠的棲所,成為公民科學家,一起計算霜毛蝠的外飛數量,讓這個新竹特殊的蝙蝠成為許多周邊及外縣市民眾來訪的目的。 保溫計畫致力與周邊校園合作,共同建構具在地性的校本課程,新竹六燃不論空間環境及歷史生態的多樣性,都是各級校園談論地方學的天然場域。相關推行成果包括與建功國小合作108課綱、光復中學校園服務及蝙蝠保母培訓推廣、清大書院及人社院課程合作、陽明交大六燃地方學課程實作、社區大學、新竹荒野合作推廣等課程,及進駐四年超過百場的校園團體導覽,讓許多地方學子開啟認知。新竹市文化局更製作《邦邦與喬喬》霜毛蝠繪本、動畫影片及多部眷村紀錄片,期盼藉由多元的方式,讓新竹獨特的霜毛蝠更能被傳承、推廣,期盼霜毛蝠能年復一年回到大煙囪,讓傍晚霜毛蝠從煙囪裊裊飛出的特殊景象能被代代相傳。 霜毛蝠研究大事記 時間 時序 活動 1943~1945 日治時期 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為生產航空燃料異辛烷建造,推測二戰結束後廠房閒置時霜毛蝠棲息於煙囪及廠房屋頂 1949         民國時期 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大煙囪周邊眷舍陸續興建 1964 大煙囪屋頂倒塌,霜毛蝠以大煙囪為主要棲息地,眷戶利用廠房結構加建特色「屋中屋」眷村 2010 正式鑑定大煙囪蝙蝠棲息群集為霜毛蝠,並賦予「市定歷史建物」具文化資產價值,台灣蝙蝠學會開始逐年進行霜毛蝠監測調查 2011 大煙囪周邊國宅鐵皮屋發現霜毛蝠棲息 2014 眷戶全數遷出,大煙囪霜毛蝠數量逐年下降,逐漸以周邊國宅鐵皮屋為主要棲地 2015 新竹市文化局執行大煙囪結構補強工程 2017 2017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將霜毛蝠列為國家瀕危等級(NEN) 2018/6 筆者完成「霜毛蝠的棲地變遷研究–以新竹市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棲息群集為例」碩士論文 霜毛蝠推廣活動大事記 時間 時序 活動 2018/6       保溫計畫 第一期 新竹市文化局委託陽明交大保執行溫計畫第一期,成立「大煙囪下的家」保溫駐站基地 2018/11-7 舉辦4場蝙蝠主題工作坊,包含蝙蝠屋製作、蝙蝠救傷、蝙蝠觀察等 2019/3 保溫計畫IOT團隊在大煙囪架設霜毛蝠監控系統,並於大煙囪廠房掛設蝙蝠屋 2019/6 舉辦2場新竹市國教教師研習活動 2019/6-7 舉辨第一屆六燃文件展 2019/8-10 進駐藝術家彼得先生舉辦4場蝙蝠拼貼親子活動 2019/10 舉辦萬聖節特別活動 2020/6       保溫計畫 第二期 保溫計畫第二期開始(~2021/7) 2020/6 公視「我們的島」共病時代|跨物種傳染的挑戰節目拍攝 2020/6-12 舉辦8場六燃小學堂,包括蝙蝠保母、夜明砂(蝠糞)香包、萬聖節趴踢等活動 2020/7-10 舉辦2場保溫睦鄰座談會,讓民眾知道大煙囪廠房未來規劃與修繕進度 2020/11 閱野書集擺攤推廣霜毛蝠 2021/3 培訓15位大煙囪導覽志工 2021/3 公視「無事坐巴士」節目拍攝 2021/11       保溫計畫 第三期 保溫計畫第三期開始(~2022/11) 2021/11 舉辦5場《地球的孤兒:台灣的精靈》露天電影院及專家座談 2022/3-4 與黃金蝙蝠生態館合作2場推廣講座及調查解說 2022/5 台灣蝙蝠學會於大煙囪下的家舉辦年會及講座 2022/5-7 與新竹荒野合作10場霜毛蝠推廣導覽 2022/6-7 第二屆六燃文件展 2018~ 進行四期大煙囪結構補強工程,將修建成為「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讓霜毛蝠與人共存共榮 了解更多 大煙囪下的家FB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 動畫影片  2022 六燃文件展:移動的六燃 

棲息於黑蝙蝠中隊所在都市的珍稀霜毛蝠

2022-07-08

圖、文/周政翰<台灣蝙蝠學會理事>、張鈞傑<新竹市私立光復中學教師>、 陳麗玲<新竹市竹塹社區大學老師>、鄭錫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主任秘書> 2022-07-10 蝙蝠的物種多樣性     全球目前已知6,400多種的哺乳類中,蝙蝠就有1,400多種,超過所有哺乳類物種的五分之一。台灣地區已知80餘種的陸域哺乳類中,包括了至少37種的蝙蝠(周政翰等,2019),為物種數最豐富的一目(翼手目) ,其中至少有19種為台灣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鄭錫奇與張簡琳玟,2009),足見台灣蝙蝠物種的多樣性與特有性甚高,彌足珍貴。事實上,近20餘年來,在台灣哺乳類新種或新紀錄種的發現中,蝙蝠類被新發現或再確認的物種超過20種(鄭錫奇等2010,張簡琳玟等 2013,Wu et al. 2012;Csorba et al. 2014,Ruedi et al. 2015,周政翰等2019)。然而,本文介紹的目標物種霜毛蝠 (Vespertiliosinensis)在台灣最早於1952年被發表,但一直很罕見,甚至一度被學界懷疑是否真的存在台灣。 霜毛蝠的發現紀實     霜毛蝠在台灣的首筆紀錄是由美國學者David H. Johnson於1952年採自台中縣東勢馬鞍寮的一隻死亡的雄性個體,之後超過半個世紀的歲月,在國內皆未有任何的捕獲或發現紀錄。直到2006年始由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研究團隊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觀霧地區(海拔約1,900m)在8月間捕獲一隻雌性霜毛蝠成體 (陳家鴻等 2007),而遲至2010年才首次發現牠們的群集。2010年7月,位於新竹市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內部,在偶然的機會被發現有一群蝙蝠群棲息於排渣平臺牆上的夾縫處;經台灣蝙蝠學會與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的捕捉鑑定,確認為罕見的霜毛蝠。當時大略估算該處的霜毛蝠群集約700隻。本次事件為國內第一次發現霜毛蝠的棲所及群集。特別的是,這一次霜毛蝠群集的發現是在平地都會區的人工建築物中(與先前的紀錄不同),而且是由一群懷孕母蝠聚集的生殖群集。 霜毛蝠群集的調查監測     之後,台灣蝙蝠學會偕同當地志工進行蝙蝠群集數量的估算與觀察紀錄,同時也與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以瞭解該蝙蝠群集與該處棲所的歷史。根據當地居民林本同先生的描述,最早約在1959年前後即發現蝠群棲息於該煙囪內,當時數量相當多,可達數千隻至近萬隻;此群霜毛蝠大約在每年的4月間(約在清明前後)開始出現,一直到9月中左右(大約是中秋節)才會完全離開此處。由此可見,此處廢棄的軍事遺址已被蝠群利用逾50年之久,可謂幾乎已融入當地的生態環境中,年復一年未曾中斷,屬於長期而穩定地利用此處棲所。只是昔日的蝠群數量比現在多出很多。當每日蝠群在傍晚外飛活動時,景觀壯觀而特殊,有時甚至會有零星個體誤入鄰近民宅內,附近民眾大多知曉此處有蝙蝠棲息。 霜毛蝠是何方神聖?     霜毛蝠又稱亞洲雜毛蝠(Asian Parti-colored Bat),體背暗褐色毛髮,混雜白色長毛,末端呈霜白色,腹部灰白;臉部黑色,嘴吻部突出,兩側有凹陷;耳殼末端鈍圓,耳珠圓曲狀;屬於中型的食蟲性蝙蝠(照片1)。分布範圍在中國華北一帶、俄國的烏蘇里江流域、韓國、日本和台灣,台灣目前看起來應是牠們在全世界地理分布區域中的最南界。世界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出版的《瀕危物種紅皮書》(IUCN Red List)中列為無危暫不需關注物種(Least Concern, LC),在中國視為低風險且甚少關注種(Low Risk-least concern, LR/lc),然而日本則列為易危或絕種危機II類 (Vulnerable, VU)。在日本可以在岩石裂縫處、橋下的空隙、建築物的屋樑與縫隙等處發現霜毛蝠的生殖育幼群集;群集在生殖育幼棲所與度冬棲所間會進行長距離遷徙,而度冬群集以較少的個體數量組成(Fukui 2009)。2017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林務局根據IUCN的評估標進行台灣陸域哺乳類動物的滅絕風險評估,結果將霜毛蝠列為國家瀕危(NEN)的物種,與台灣黑熊和石虎為同一等級(鄭錫奇等 2017),因為這個物種在台灣的族群數量不多、族群下降趨勢明顯、分布相當侷限,並正面臨著生存危機等因素。 ▲照片1:食蟲性蝙蝠——霜毛蝠 超過十年的監測結果     棲息於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霜毛蝠群集最早發現於2010年,2011年台灣蝙蝠學會受新竹市府委託開始執行「新竹地區霜毛蝠的族群生態研究」計畫,並監測霜毛蝠群集年數量變化,主要以黃昏外飛計數法計得之最大外飛數量為當年最大的群集量,所發現的最大群集量(包括成蝠及當年出生而長大獨立之幼蝠)大致皆出現於當年7月間。根據台灣蝙蝠學會逾10年的監測觀察與調查,棲息於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霜毛蝠群集(照片2)每年大約3月底4月初陸續抵達此棲所,8~10月間陸續飛離,期間5~6間是重要的生殖育幼期。2010年7月26日間觀察到群集數量約為700隻(鄭錫奇等 2011)。2011年為1,082隻,2012年降為785隻,2013年又續降為 650隻,2014年則僅剩202隻;2015年研究人員發現霜毛蝠會利用煙囪棲所周邊的民宅鐵皮屋縫隙為棲所,而且數量不少,故一併納入該區當年族群數量的計數,結果發現最大族群量為1162隻;2016年最大外飛群集量為1,330隻,然而煙囪棲所內最大群集則剩113隻,2017年最大外飛群集量為1,098隻,2018年降為831隻,2019年約為871隻,2020年最大群集量為715隻; 2021年周邊棲所外飛最大量出現在7月間有615隻,煙囪棲所最大量為(6月間)僅有有30隻,而另於竹東(於2019年發現)的霜毛蝠群集,於7月間發現最大外飛數量為85隻,故2021年泛新竹區域可發現霜毛蝠最大量為730隻(周政翰等 2019)。彙整2012~2021年該區域霜毛蝠監測發現之最大數量,可發現過去曾有超過1千隻的紀錄,雖於2019年竹東發現另一霜毛蝠群集,但該群集三年監測發現的最大量皆約為100隻(7月間)。我們將新竹棄煙囪棲所和竹東棲所發現的霜毛蝠視為泛新竹地區的霜毛蝠族群數量(事實上,以目前發現的資料而言,這幾乎就是台灣地區霜毛蝠的族群數量),其總數量亦明顯較2016年數量少,但2018年後最大數量皆保持在700多至850隻間,但通常在1000隻以下。另外,我們在煙囪棲所內的昆蟲殘骸也發現霜毛蝠偏好的食物類群有半翅目與鞘翅目昆蟲,而在觀察過程我們也發現喜鵲與流浪貓會直接捕食霜毛蝠,這是明顯的生存威脅之一。除了霜毛蝠,我們也曾發現東亞家蝠與高頭蝠也會利用煙囪的縫隙棲息。 ▲照片2:::2010 年煙囪棲所內所發現的霜毛蝠聚集  ▲2012年~2021年不同年間3~10月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內的廢棄煙囪棲所的當月最大群集數量比較圖 ▲2012年~2021年,不同年間4~10月以黃昏時群集外飛計數法估算的當月最大群集數量比較圖     根據觀察,新竹地區的霜毛蝠族群逐年降低的最大影響應來自於多年來當地的開發建設導致的地景環境改變,以及極端氣候導致的大環境變化並直接造成棲所周邊微氣候的變化及覓食環境的減少所致。     台灣蝙蝠學會在新竹地區的調查監測過程中也以超音波偵測器測錄分析霜毛蝠的回聲定位音頻,結果發現霜毛蝠的覓食區域在新竹縣市範圍中,從竹東、煙囪棲所周邊、沿頭前溪一直到南寮漁港都有發現。對於珍稀霜毛蝠的保育,除了持續進行的調查監測外,我們也積極與在地團體合作(包含陽明交通大學、中原大學與荒野新竹分會)進行合作,進行霜毛蝠暨相關蝙蝠類類群的保育推廣,並導入科技與藝術元素,並努力與當地居民溝通進行棲地補償及優化,像是對於煙囪棲所本身的修復及蝙蝠巢箱的推廣與搭建,也陸續觀察到霜毛蝠利用蝙蝠巢箱(照片3)。 ▲照片3 :整修中六燃煙囪棲所旁所架設的蝙蝠巢箱 結語     每當人們提到櫻花鉤吻鮭,人們多可直接聯想到台中市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流域。而霜毛蝠這一群珍稀蝙蝠每年春夏季都會按時遷移來到繁華的新竹市進行棲息生殖,並在夜間大快朵頤取食昆蟲,默默地幫人類消除農業害蟲,進行生態服務。期望未來在有著黑蝙蝠中隊傳說的新竹市,也能讓人們直接想起這群特別的暗夜精靈。

2022城巿自然大挑戰成果分享

2022-06-11

2022年為期四天(4/29-5/2)的城巿自然大挑戰圓滿結束了,今年,全世界共有47個國家,445個城巿/地區參與,經過5/3-5/8上傳及鑑定後,5/9官方公佈了成果,共有 1,694,877 筆觀察記錄。

蟹謝,月光下的耀眼身影

2022-01-10

圖、文/林育輝<棲地守護部專員> 2022-01-10     道路開發、各式交通設施興建,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也振興地方經濟發展。造福人類,卻大口大口吞噬著自然環境,野生生物的棲地不斷且急速流失。生物為此面臨許多生存困境,「路殺」就是一個可怕的威脅。動物並不知道牠們的家已經被道路切割,不再完整,仍會依照本能在這個「家」裡面移動,很可能不小心跑到路上,不幸被高速行駛的車輛衝撞或輾壓。       美麗的淡水河孕育豐富的自然生態,在河口沿岸棲息許多陸蟹。每逢夏季,在高溫潮濕的氣候呼喚之下,大量的陸蟹出沒覓食與繁殖,展現無限生機,我們也很幸運的能夠在淡水、八里、關渡等交通便捷的地方,近距離觀察精彩的陸蟹生態。牠們卓越的攀爬能力、療癒的覓食模樣、令人感動的繁殖行為……無與倫比。然而,看似美好的景象之外,人們習以為常的道路,對陸蟹而言卻是可怕的不歸路。每逢夏季是陸蟹抱卵、遷徙降海釋幼的高峰期,數不清的「孕婦」在過馬路時,慘遭路殺,永遠也無法回家,成千上萬的陸蟹寶寶還來不及誕生,就從這個世界上殞落,令人鼻酸不已。   ▲淡水河常見的漢氏東方蟹(Orisarma  dehaani)   ▲正在過馬路的紅螯螳臂蟹(Chiromantes haematocheir)       淡水河口地區的陸蟹正面臨路殺、棲地流失等生存危機。為了守護陸蟹,荒野保護協會發起「淡水河口陸蟹守護行動」,讓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陸蟹相關議題,付諸行動幫助陸蟹。2021年夏季,COVID-19病毒肆虐之下,原本預計於5、6月開跑的護蟹志工培訓不得不暫緩。但是陸蟹所遭遇的危機似乎沒有在疫情爆發之後解除。7月時台灣本土疫情逐漸趨緩,人們踏出家門,從事戶外活動越來越頻繁,甚至「報復性出遊」,陸蟹被路殺的機率也越來越高。因此,荒野決定重啟淡水河口護蟹行動。     ▲陸蟹降海的路徑被堤防阻斷,在堤防上迷航,最終缺水而死       從7月到9月,每逢大潮的連續數個夜晚,我們沿著淡水河口地區左右沿岸的10條路線,一段一段地徒步進行陸蟹生態調查、路殺紀錄、幫陸蟹過馬路等工作。總共18次的護蟹行動,從剛開始只有2位專職夥伴,到最後每次都有10幾位民眾及志工夥伴一起參與,令人感動,越來越多人對守護陸蟹這件事情關注與好奇。在眾人之力的協助之下,我們總共記錄到11個物種、543隻次的陸蟹,其中包含72隻被路殺的可憐陸蟹,也就是大約每7隻陸蟹,就有1隻會慘遭路殺,路殺率高得驚人。我們也發現有幾個路段的路殺率特別高:關渡(46%)、挖子尾南段(45%)、挖子尾北段(27%),這些不僅是陸蟹出沒的密集處,也是抱卵母蟹降海釋幼的路徑,更是自行車、汽機車頻繁往來的路段,種種原因共同作用之下,形成陸蟹路殺的熱點。荒野將與專家學者共同研議更進一步的陸蟹保育策略,並向公部門提出意見,也將持續向民眾宣導推廣守護陸蟹。   ▲ ▼護蟹志工調查陸蟹路殺情形,並且拍照與記錄         我們為什麼要守護陸蟹?這麼多的生物中,為什麼選擇了陸蟹?          在淡水河口地區,陸蟹可以成為在地極具代表性的一群動物,也可以與一旁的紅樹林及淡水河生態搭配演出。這裡還有各式各樣的公共運輸工具任君挑選,交通非常方便又快速,可以輕鬆地近距離觀察陸蟹,探索陸蟹生態的奧妙,全台灣還有哪裡能找到這麼棒的地方呢?        陸蟹很可愛也很可憐,牠們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卻總是被人們忽略。接二連三的人為開發導致棲地破壞,路殺的問題也浮上檯面,尤其發生在極為重要的繁殖期。每一次路殺,帶走的可能是千千萬萬條生命,陸蟹的族群量可能因此嚴重減少,最後這裡可能再也看不見陸蟹。       可以的話,希望能與您一起認識陸蟹生態以及牠們面臨到的重重困境,也多加關注路殺議題。還可以的話,請您邁出腳步,與我們一起守護陸蟹。最後,謝謝在那些夜晚裡,每一個蹲著或是彎著腰的辛苦又閃亮的背影。

公園生態化—營造與自然共好的公園場域

2022-01-10

文/林盈秀<台南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紫茉莉>、圖/陳俊欽<台南分會親子一團志工,自然名:水牛>   2022-01-10     2021年11月7日,台南北區成功里的居民與荒野台南分會的大、小志工們齊聚福安公園,在台南社大李武昌老師的帶領下,一起栽種「蜜源植物」,計畫藉由蜜源、食草植物,增加公園生態豐富度,讓福安公園成為北區第一座生態化的示範公園。這計畫的緣起,是一群在荒野親子團長大的孩子們的起心動念-「公園裡好玩的不是只有遊樂設施」。            這群南一奔鹿團(小六到國二)的孩子們因為從小就有機會跟著爸爸、媽媽走出戶外,感受自然的美好。在大自然的養成下,累積了足夠的能量,他們也希望都市裡的居民們,能就近到公園,擁抱大樹、親近自然。於是在2019年1月,孩子們加入了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與北區區公所合辦的公園生態化推廣活動-「你的公園,我的家」小志工行列,兩年來,合力設計一場場闖關遊戲,在北區的公園裡,帶領民眾進行自然觀察與生態體驗,讓都市裡的居民意識到原來公園不只是人類的公園,也是小動物和植物的家,進而支持北區區公所推動的「一座草皮、一棵樹」的政策。         公園活動持續推廣一年後,2020年1月,福安公園因木製涼亭的倒塌,成為南一奔鹿的孩子們實現夢想的契機。在成功里鄭景元里長與荒野台南分會的支持下,孩子們鎖定了「福安公園」,至北區區公所進行實際改造計畫的提案。為了取得附近居民的認同,也分別在1月、3月於舉辦了公民論壇,並深入社區進行連署推廣。   此一階段的改造計畫如下: 1、 以茂密的樹代替人工涼亭,不再增建涼亭,減少人工設施。 2、 拆除不必要的人工步道,成立自然落葉區,守護樹的生命圈。 3、 規畫蜜源植物區、引吸蝴蝶、蜜蜂等昆蟲,增加公園生態豐富度。         會後一、二週的觀察,蝴蝶、蜜蜂、瓢蟲等昆蟲真的出現在親手種下的植株上,讓夥伴們有滿滿的成就感!    如果公園的生態豐富,爸爸媽媽們 可以在大樹的擁抱下散步運動 如果公園的生態豐富,阿公阿媽們 可以在小鳥的樂音中唱歌跳舞 如果公園的生態豐富,男孩女孩們 可以在花叢的擺動間觀察昆蟲     看著自己規畫的公園藍圖,一點一滴被實現,南一奔鹿的孩子們大喊:「公園裡好玩的,真的不是只有遊樂設施哦!」  

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2021-11-09

文/楊宛倫(台北分會五股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葉羊)、圖/林育輝(棲地守護部專職,自然名:大笨鳥)       從小住在淡水,陸蟹對我來說,是常見的生物,只要在下過雨的傍晚,到臨海附近的雜木林,都可以看到許多陸蟹,但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漸漸地從我生活中消失了。       一日,在關渡平原漫步,看到一隻背上有微笑的螃蟹往道路衝,立刻將牠請到路邊,但這樣有綠有黃的又有紅螯的螃蟹我沒看過,馬上拿起手機拍起來,詢問朋友之後,才知道是紅螯螳臂蟹,接著朋友也轉給我當時由協會經營管理的紅樹林生態教育館的陸蟹守護志工培訓活動,直接就報名了。       經過陸蟹的講座以及現場的調查後,深深覺得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對環境如此重要,除了幫忙陸地上面的有機質分解外,也是供養大海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而身負重任的牠,除了原本的自然淘汰機制外,隨著環境的開發與破壞,加重了生存的困境。等到要去釋幼時,得穿梭過各式各樣的人造物,如汽機車的馬路、自行車道以及防波堤等等,還要面對外來種-長腳捷蟻(黃瘋蟻)的攻擊;好不容易度過了那些危機之後,又要攀爬過一座一座的堤防以及水泥設施,有的順利到達海邊,有的卻迷失在冰冷的水泥建物裡面,慢慢的因為缺水而死。在現場調查中,最難過的就是撿到抱卵的螃蟹媽媽餅,有的還是新鮮的…記得第一次遇到新鮮的抱卵大體時,我眼眶有點濕,一邊用工具鏟起大體,一邊在心中說著對不起、不痛了…。   ▲抱卵即將釋幼的陸蟹媽媽   ▲陸蟹媽媽和無數個來不及誕生的生命慘遭路殺 ▲陸蟹的遷徙途徑困難重重,經常必須費力翻越垂直的堤防牆面   ▲疑似受到入侵種長腳捷蟻攻擊而亡的陸蟹       在調查行動中,我們遇到很多民眾詢問,也有人直接問我們是不是抓回去吃,因為他們曾看到有人抓螃蟹回去食用,幸好民眾聽了我們的解說後,不但誤解沒了,也會更想了解這樣的生物,甚至跑步的、騎腳踏車的,紛紛都放慢了速度,這是我們所希望的,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找到人蟹能夠和平共處的生態工法以及正確的態度。   快來聽聽更多關於陸蟹的故事,點入收聽早安荒野Podcast<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