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嘉鹿二基學習與鹿同行

2023-07-04

圖、文/吳柏翰(嘉義分會親子一團,自然名:雲豹) 2023.07.10   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應該都有過一段不知所措、終日迷惘、衝突頂撞的時光,尤其在為人父母後,更是毫無頭緒,孩子的教養要照著我認為正確的方式嗎?可是我的認知不見得符合俗世的認知阿!這樣認知的岔路一次又一次地在我眼前出現,在成人建立的小世界裡,很難發現並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孩子的面前更是困難,因此,更需要參加基訓來突破自我。   今年由嘉義分會承辦的奔鹿團導引員基本訓練辦理在台南的水雲國小,因為是嘉義分會第二次承辦,故簡稱嘉鹿二基。奔鹿的階段是小六至國二,我們稱這階段的孩子為小鹿。不同小蟻(大班至小二)及炫蜂(小三至小五)的啟蒙及能力養成,奔鹿階段是將自主權交還給小鹿,導引員的任務是協助小鹿自主找到目標並逐步完成,如何引導比能教什麼重要,讓孩子在面臨認知岔路時,不會迷失了方向。   參加奔鹿團基訓前,聽到親子團夥伴們喊著鹿(路)要自己走的時候,對於是誰站在岔路處充滿了疑問,究竟是孩子?還是身為父母的自己?但在參加基訓後,接觸到了一系列的課程,彷彿漸漸找到方向了。   精采的課程如「與自然對話」、「自我覺察與身心照顧」、「我們與小鹿的距離–與青少年的對話」、「奔鹿技能養成」…等,除了荒野的相關理念、覺察環境以外,自我身心的照護也很重要,小鹿親子間的青春期課題更是重要。講師洪雀雅(毛西番蓮)及李月香(月亮)在環境教育上的創作體驗,延續一階「印象水雲」,二階「文繪水雲」也令我反思許久,在鏡頭的觀景窗裡,框繪出心裡的水雲國小,佐以文字將自我的啟發及感動,藉由網路傳遞出愈發蓬勃的自然感受與心境;講師黃美齡(單細胞)風趣的詮釋小鹿階段親子微妙關係,貼近實際;還有紅檜小隊導引員鍾明英(灰胸竹雞)隨隊解惑,基訓校長魯美伶(文竹)、嘉義分會長范貴玉(山泉)、南區總團長、全國總團長、荒野理事長、講師、工人們等,都在現場為夥伴們加油打氣。   為了讓自己持續成長,參加各階段基訓是出自於對孩子、對家庭的關懷。回到孩子的角度上,與父母一定會有許多認知上的衝突,這將會是一段漫長的學習旅程,同樣正在經歷這一段的夥伴們,一定也能夠理解吧!這些夥伴在哪裡呢?他們在每一個基訓裡等著你。無論如何,長路持續指向遠方,而眼前歲月的路牌告示著,大概還有一年半光陰的距離,我才會抵達。抵達後,是誰站在岔路處,是孩子還是自己,我內心的小鹿已經開始亂撞。  

每一天都可以是城市自然大挑戰!

2023-07-04

文/謝祥彥(棲地守護部主任,自然名:雁子)、陳德諠(企劃推廣部專員) 圖/陳德諠(企劃推廣部專員) 2023.07.10   每年在四月的最後一週,來自世界各地的國家會共同參與一個為期四天的活動——城市自然大挑戰(City Nature Challenge,簡稱CNC)。城市自然大挑戰最早於2016年由美國發起,荒野從2019年開始參與策辦台灣地區活動,在四天的活動中,所有參與者會仔細觀察身邊的自然環境、尋找物種(包含動物、植物或真菌),並使用相機、手機拍攝或錄下物種發出的聲音,將照片或錄音檔上傳至愛自然(iNaturalist)App並標註畫面中的物種及拍攝的地點,而這些紀錄就會被上傳至照片拍攝或錄音的所在地區。四天活動結束後,官方將統計各參與地區的紀錄總筆數、總參與人數、總紀錄物種數等排名。   而如果上傳照片或錄音檔時無法確認物種,也可以透過愛自然App的AI辨識功能,或是交由平台上其他專業的研究者來協助鑑定,增加紀錄的正確性。   今年(2023)的活動於4/28至5/1舉行,共46個國家、482個城市或地區參與。活動後經過一星期的資料上傳與鑑定,官方於5月9日公布了成果,2023城市自然大挑戰活動全世界共有65,800人參與,1,846,839筆紀錄上傳並紀錄到超過57,277個物種,其中包含2,570種稀有、瀕危或受威脅物種。世界上最常被紀錄的物種是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 )。   而在台灣,我們今年以10個分區(包含16個縣巿,台北、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宜蘭、花蓮、台東)參與,統計共有1,394位觀察者參與活動、62,046筆紀錄上傳,並紀錄到超過4,903個物種,其中包含217種稀有、瀕危或受威脅物種。台灣最常被紀錄的物種是毛地黃(Digitalis purpurea)。   今年台灣的觀察紀錄及參與人數都是荒野參與這五年來最多的一年。更令人振奮的是,台灣有多位參與者在全世界的各項排名中名列前茅,愛自然平台帳號tony2148以3,999筆觀察紀錄排名世界第二,lily2020以3,712筆排名世界第三,ku6777則以2,757筆排名世界第六;而紀錄物種數更是被來自台灣的ku6777拿下,在這四天內足足紀錄了1,388種生物,同時也是唯一紀錄超過一千種的參與者!另外sh1025則以898種物種得到世界第四;最後在鑑定者的部分,第一名也是來自台灣,galanhsnu在活動期間共鑑定了21,710筆觀察,較第二名多了八千多筆!   除此之外,在今年台灣城市自然大挑戰紀錄到的4,903個物種中,包含了許多稀有或瀕危的珍貴物種,例如在新北紀錄到的海米(Carex kobomugi),海米以全球尺度來說並不稀有,但台灣卻僅剩馬祖與貢寮龍門沙灘上存有野外族群;或是在南投觀察到的楚南氏山椒魚(Hynibius sonani),楚南氏山椒魚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中北部,是台灣瀕臨絶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更多珍貴物種紀錄請見下方圖式) 台灣特殊觀察記錄圖   這些珍貴物種的紀錄正說明了城市自然大挑戰及愛自然App的意義與功能,在活動期間盡力將觀察到的物種紀錄下來,除了讓參與者更認識自己所生長的環境外,更能在自然棲地遭受開發危機時提供最直接的佐證,並讓更多人意識到:「原來這片樹林裡,有這麼多物種生存在其中。」進而做出更全面的判斷。   而物種調查也不應只是在每年城市自然大挑戰期間進行,我們隨時都可以停下來,仔細觀察身旁的這棵樹,認真觀看每一片葉子,也許你會發現有一隻長腳蜂正在築巢,或是一隻斜綠天蛾的若蟲正在覓食,這時可以把手機拿出來將牠拍下,上傳至愛自然平台,讓台灣的生物資料庫更加豐富。   明年(2024)的城市自然大挑戰會在4/27到4/30舉行,在那之前我們先透過平常的觀察來訓練自己尋找物種的能力吧!   最後再次感謝今年參與活動的所有人,也感謝今年各分區參與籌備的伙伴—— 台北|曾意婷、陳德諠 新北-基隆|卓昕岑 桃園|郭益昌 新竹|邱熙亭、孫博甫 中台灣|利字洋、羅忠良 嘉義-雲林|林政道、蔡佩君 台南|謝忠良 高雄|許珮珊 宜蘭-花蓮|謝祥彥 台東|劉漢鼎  

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中)

2023-07-04

圖、文/林耀國(荒野親子團創團總團長,自然名:荒野藍鵲) 2023.07.10 前情提要   還記得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上)中的4個妙方嗎?大家是否已經開始與孩子分享童年野趣、將綠色一小時做為新的家庭傳統、認養一棵可以傾聽心聲的樹以及將每一天都視為可以探索大自然的好天氣了嗎?本文將持續分享4個復育好野人的方法,一起牽起孩子的手,探索這個美好的世界吧! 一、不要怕孩子弄髒衣服   有一次營隊,看見一個小朋友穿著白褲子來參加活動, 我心想:完了~ 他的家長肯定沒有仔細看行前通知,果不其然,當天活動那個小朋友不敢坐、不敢躺,一直擔心弄髒褲子。直到我說今天誰沒有弄髒衣服就不准回家,那個孩子才能放開心跟大家玩在一起。所以家長們千萬不要害怕孩子弄髒衣服,別讓不合適的衣服綑綁了孩子的玩心,衣服髒了洗洗就乾淨,但快樂的經驗卻是稍縱即逝,而且是無價的。   更何況,土壤滋養萬物,泥土是富含巨大能量的色彩,可不能嫌它髒。   二、戶外活動是自在愉悅的   有些家長總會認為到了大自然就該學點自然知識才有價值,比如能辨識多少種植物或鳥類、昆蟲之類的,稍有點自然知識的家長說不定還會出其不意給孩子來個隨堂考:剛才那棵樹叫甚麼名字呀?那隻鳥是什麼鳥?把好不容易的戶外活動搞得像在上生物課一樣,孩子如果精神處在緊繃的狀態之下,哪裡還有心情玩?都沒有心情玩了, 又怎能野得起來?   除非孩子本身對自然事物存有很強的求知慾,否則就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太多知識性的東西,因為強迫學習不但效率差,還會把好心情都搞壞了,更重要的是不會再有下一次了。   倘若家長還是認為學習很重要,那就盡量以激發好奇心;鼓勵孩子自主探索學習的方式較好,不過我還是認為一般家庭活動讓孩子自己找樂子自在的玩就好。   三、以發展潛能取代 3C   一般 3C 產品所能提供的是被動的、受限的、刻板的資訊,但在自然環境中的探索則是主動的、不受限的、多元的學習。   家長們可以陪著孩子在大自然中盡情的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去感受,重新喚醒身體各種感官的敏銳度,找回無窮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這對於孩子們的潛能開發非常有助益。     四、創造有趣的自然遊戲   大自然中總有取之不盡的素材,懂得掌握機會善用這些素材創造新遊戲,將使得自然活動充滿新奇與樂趣。在玩樂中,孩子除了忘卻對自然莫名的恐懼,也能從中獲得愉悅的、自在的自然經驗。   大自然藏著取之不盡、垂手可得的創作素材,懂得善用這些素材就能創造出許多好玩的遊戲,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例如撿拾種子、樹葉跟花朵串成獨一無二的門簾;利用自然物拼一幅媽媽的圖像;用自然物跟影子創作一張自畫像或利用泥巴及樹葉樹枝幫樹做一張臉等等,都會是深具吸引力的遊戲。   ✺ 本文轉載自林耀國(荒野志工藍鵲)專文「如何復育你家的野孩子」。   精彩回顧: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上) 下集:復育好野人的12種方法(下)      

綠活圖~人與土地連結的心法

2023-07-04

圖、文/劉碧華(台南分會綠活圖推廣志工,自然名:蘆葦) 2023.07.10   在台南綠活圖小組多年,推廣活動或講座時,最常提到的就是建構一張綠活圖不只是畫一張地圖,而是藉由踏察周遭環境資源與探索的過程,跟土地上的人們互動,一步一腳印中恢復人與土地的情感,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美好的故事就會慢慢共譜出來!   但是在荒野兒童長期陪伴營隊裡面,要建立孩子與土地的連結,談論起來太沉重,我們只期望能在無形中、在遊戲裡,讓孩子親近土地、熟悉並喜愛土地上的人事物。以前在親子團導引員基訓有一句話「好玩就是活動的糖衣」,把孩子吸引進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好玩,才能讓他們願意加入我們所建構的「為家鄉做一件美好的事」活動!   活動架構原是以社區踏查為基礎,帶著孩子走讀來培養對家鄉、對環境的感知的能力 經過工作夥伴多次踏查社區、幾番討論後,我們把原定為社區踏查的兩個活動:「我的社區我的家」變成好玩又很本土的實境闖關遊戲「二溪曲溪社區大富翁闖關」;「社區綠活圖」活動,則是讓孩子代入角色變成孩子的祖先闖關,找代表綠活圖icon的景點及社區資源畫成綠活圖。   二溪曲溪社區大富翁闖關   導引員將社區設計成一個大遊樂場,我們將要孩子認識或體驗的社區環境或文化,轉化為有趣好玩的闖關任務,居住並熟悉此地的孩子們,可以用不同的眼光與心態,看待這片土地!如何玩?如下表略述: 社區大富翁-出發前小隊分配工作與討論   觀察並記錄下所看到的竹編牆、磚、門把、廚房   北天宮—找出廟裡宋江陣用的兵器,對比上方右圖,畫出缺少的物件 社區綠活圖   孩子代入主角變成孩子的祖先闖關,出任務收集綠活圖景點! 任務:製作出編竹夾泥的牆壁,體驗先人是如何蓋起一棟大厝。   任務:拜訪大厝的後代,社區的阿公,跟他們聊聊現在的工作生活和祖先來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   製作綠色生活地圖製作綠色生活地圖及ICON應用   分享社區綠色景點與所繪製綠活圖的故事       孩子訪問耆老,竟然挖掘出社區古早傳說~老鷹怪的故事,後來在與學校交流的過程,主任與老師認為探索的過程很難得,要將它延續成課程,未來會帶著孩子畫出老鷹怪的繪本! 綠活圖人與土地連結心法   我們以此為活動方式,綠活圖為工具,經過多年運作,帶領孩子在玩社區的過程中,發現:土地上的種種故事在孩子眼中不再陌生,他們甚至可以如數家珍回饋給家長。   如此,孩子們對這片土地的認識不只更深,更烙印在記憶中;也許孩子長大之後已經忘記了一些活動內容,但在故鄉的土地上曾經玩過、觸摸過、打滾過,打過彈珠、編過老房子的竹編夾泥牆…..,比起其他沒有這樣機會的孩子,故鄉的土地對他們的牽引與影響,一定來得大很多。我想我們也幫孩子建立了他與土地的美好故事,心中裝著故鄉與土地的孩子,未來也能夠在不同的角落,護佑土地。   下面是孩子留下的珍貴又不失童趣的紀錄!    

撼動人心的力量——綠色生活地圖

2023-07-04

文/歐秀文(台北分會綠色生活地圖講師,自然名:春風) 圖/台北分會綠色生活地圖講師群 2023.07.10   第一次接觸到綠色生活地圖是在十年前,在我服務單位接觸到的一次環教活動,當時來了幾位荒野保護協會的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從綠色生活地圖的由來到實例介紹,深深打動了我。   我一直没有忘記他們介紹了其中一個帶領學生做社區綠色生活地圖的實例,我看到它不只是一張地圖,還是一張關懷與檢視生活環境的地圖,更是一張觸發討論與改變的地圖。利用一套有系統的ICON圖示工具,檢視生活與環境,就可以創造一個可深化、可改變的強大地圖,心想如果將它運用在我過去執行的社區營造一定會創造出很大的價值。   於是我怯怯地請教那幾位穿著荒野T恤,戴著看起來很專業領巾的推廣講師,請教他們我如何才能成為和他們一樣的推廣志工?得到的答案是:「要先篩選並接受訓練才有資格」,但當時因工作實在太忙無法進一步了解,於是我便把這件事擱著。   幾年前我從工作單位退休,110年3月我在網路上看到了荒野正在招募第九期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開心地打了電話去詢問,更開心的是我有資格報名,繳了報名費就一直期待快開課,荒野專職人員告訴我還需有足夠的報名人數才會開課,於是我動了三吋不爛之舌,把我當年對綠色生活地圖的感動告訴我的朋友並鼓勵他們一起來參與,最後有三位朋友一起參與,如今他們都成為我在推動環境教育路上的好夥伴,有好朋友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是多麼幸福的事。   話說成為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這兩年多來,雖然受到疫情的衝擊,但在不畏艱難的組長與荒野前輩的帶領下,一步步地前進,從懷疑到自信滿滿地帶領人們走入綠色生活地圖的世界。我們完成了多場的推廣活動,從學校到社區到企業,從自製教具擺攤玩遊戲到桌遊的開發問市,我們都一一完成,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挫折,也會有累的時候,這時我會回到我的初心,腦海會浮出李偉文前理事長文章中的一句話:「死後仍可以延續下去,就是要做一些比我們生命更長久的事」,讓我又能帶著初衷無悔地前進。   因為製作手繪地圖的關係,幾位夥伴燃起了用繪圖紀錄的方式關懷生活環境,於是我們以北投洲美環教基地區域的洲美平原為標的,成立了「畫一條溪」臉書專頁,每週大家相聚五分港溪畔,用速寫方式繪圖紀錄環境,寫一張明信片給五分港溪,並用這種速寫繪圖方式推廣綠色生活地圖,如今正逐步進入了社區與學校,有了一點點小成果,那是因為我們不放棄各種可以推廣綠色生活地圖的機會。   去年111年10月底我們更結伴以「輪轉台灣,飛揚荒野綠活圖」為Slogan,展開單車與機車環島,帶著剛問市的兩套綠色生活地圖桌遊拜訪全國各區域的荒野分會,除了推廣桌遊外,也為我們一路速寫台灣的明信片在各分會及民宿做一場場的快閃畫展,雖然在第10天因為颱風來襲而提早結束,但我們已累積了不少能量,我們更相約在今年的10月中旬辦一場環島週年展覽,期待大家一起來關注。   此時有人問了,為何要推動綠色生活地圖,你們具體核心是什麼?你們要走向那裡?它真有用嗎?範圍也太大了吧!容易推嗎?   十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它便感到驚豔不已,如今我已成為推廣講師,還是對它具有萬分的感動,以前的我雖因工作有環境教育的任務,但其實心裡一直排斥那群打高空的「環境教育者」,感覺那就像政治與宗教般瘋狂與偏執,需這麼嚴謹與壁壘分明嗎?後來才發現是「方法」與「時機」的問題,解救地球,拯救環境,應化無形於生活,讓民眾在過程中發現,進而觸發改變,而綠色生活地圖是最好的方式,它應是一切環境教育的基礎,舉凡永續生活、自然、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環境教育都植基在這張地圖上,從綠色生活地圖出發,最後再回到地圖上,也才能看到什麼需要保留與或是改變,以及如何保留與如何改變。   綠色生活地圖雖不是一門具深入專業主題的學問,但它卻是一個能用系統化圖示檢視生活與環境的好工具與好方法,帶領民眾親身走讀生活環境,在過程中發現,在過程中感動,在過程中體認危機與威脅,然後做出改變與保衛,深化與創造,如此的改變才是撼動人心的力量。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想說,如果你已是環境教育的推廣者,那就把綠色生活地圖方法與精神帶上吧!如果你對綠色生活地圖推廣有興趣,誠摯的邀請加入我們,成為我們的夥伴,一起來做比我們生命更長久的事吧!    點這裡追蹤「畫一條溪」臉書專頁      

畫地圖救地球

2023-07-03

文/林伯頤(台北分會綠色生活地圖組長,自然名:過山蝦) 圖/綠色生活地圖推廣講師群 2023.07.10   你知道畫地圖也可以拯救地球嗎?隨手關燈可以拯救北極熊、少用塑膠袋可以拯救海龜、減少垃圾可以拯救整片海洋、而畫一張「綠色生活地圖」(Green Map)則可以拯救全世界!   1992年溫蒂.包爾女士創作出全世界第一張「綠色生活地圖」(Green Apple Map),當時她只是在地圖上標示出綠色生活景點的小圖示(ICON),就吸引了全世界46個國家、315個地區加入綠色生活地圖的行列!   綠色生活景點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拯救地球的地點,就連我們每天使用的廁所也可以被視為是一個綠色生活景點。廁所除了可以讓人類排放尿液、拯救我們的膀胱,也有機會守護地球資源。若該廁所是使用省水水龍頭、感應式沖水系統、省水沖水裝置、雨水再利用沖洗系統等裝置,每上一次這種類型的廁所,就可以拯救地球一次,所以只要把這樣的綠色生活景點清楚地標示在「綠色生活地圖」上,就可以讓看到這張地圖的人一起上廁所救地球!   還有像是火車站也是一個綠色生活景點。火車屬於大眾運輸系統,火車上可以攜帶自行車共乘,還有免費的WIFI可以使用,因此,在台灣你可以邊騎車,邊搭乘火車環島,到了車站還可以免費上網、打卡、按讚,將你環保之旅的照片上傳給全世界的人知道!只要這樣將綠色生活景點清楚地標示在「綠色生活地圖」上,就可以讓看到這張地圖的人可以一起遊台灣救地球!   那麼,畫一張「綠色生活地圖」會很困難嗎?說實話還真不容易!但在溫蒂.包爾女士有系統的整理下,「綠色生活地圖」變得簡單容易許多!甚至小學生都能輕易上手!也因此荒野保護協會綠色生活地圖推廣小組的講師們,每次到學校推廣時,總是能獲得滿滿的回饋:   「 原來學校有這麼多綠色生活景點啊!」    「 原來我們的社區這麼美啊!」   「這個地方我都住了10多年了,都還不知道有這麼棒的綠色生活景點!」   在畫地圖的過程當中,總是驚喜連連,也因此每個人在畫完地圖之後,對於自己的土生土長的環境都更加認同也更加喜愛!而這也是我們這些推廣講師們最大的成就!我們希望透過「綠色生活地圖」,讓民眾能夠更加認識周遭的生活景點,只要細心留意,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環境真的很美好!   來吧!跟著我們一起畫地圖救地球吧!  

荒野服務學習|菸蒂調查分享

2023-06-20

圖、文 / 陳宏易(陽明交通大學服務學習同學) 2023.06.20 撿拾日期:2023/5/27 18:00-19:00 花費時間:1小時 撿拾數量:54支 撿拾路線:從清大夜市沿路撿到電競RGB馴鹿廣場 附近場域/公共設施:排水溝、公園、夜市、學校   撿拾範圍   撿拾數量最多地區/數量:電競RGB馴鹿廣場/41支 撿拾數量最少地區/數量:清大前的Ubike站/1支       在學校前的公園撿菸蒂,是一次讓我感到意外的經驗。我本以為菸蒂的數量應該不會太多,但當我開始撿起它們時,我感到非常訝異。公園裡散落著大量的菸蒂,它們無處不在,讓我對吸菸者的行為感到憤怒和失望。 首先,我感到訝異的是菸蒂的數量。我沿著公園的小徑走著,彷彿每隔幾步就能看到一根菸蒂。有些是扔在地上的,有些則是被隨意丟棄在草地上。這些菸蒂的數量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它們像是在提醒我吸菸在這個社會中的普及程度。這種現象讓我感到憤怒。吸菸者的行為不僅對自己的健康有害,也對他人產生了負面的影響。菸蒂的存在讓公園成為了二手菸的傳播場所,這意味著不抽煙的人也被迫吸入有害的煙霧。這種被動吸菸的經歷讓我感到非常不悅,我認為吸菸者應該更加關注他人的權益,避免將自己的壞習慣強加給他人。 此外,這些丟棄的菸蒂也破壞了環境。菸蒂含有有害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在雨水的沖刷下可能進入土壤和水源,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而且菸蒂本身無法自然分解,長時間累積下來會成為一個環境問題。這種對環境的破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需要吸菸者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並加以改變。   綜合來說,這次撿菸蒂的經驗讓我對吸菸者的行為感到訝異、憤怒和失望。吸菸者應該意識到他們的行為不僅對自己有害,也對他人的健康和環境造成了傷害。我希望這樣的環境問題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並促使吸菸者改變他們的行為,共同維護一個乾淨、健康的環境。  

前進「荒野自然中心」,親近自然、就近守護

2023-06-12

文/莊育偉<荒野保護協會副秘書長> 圖/企劃推廣部 2023.06.10         一般大眾對於「自然中心」的概念,大多是在造訪公家的環教場域時所建立的印象,例如中心通常會是坐落於風景優美、生態豐富的地方,可見許多的環教設施及廣大的園區,縮短了民眾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也成為現在許多人對環境守護啟蒙的場域。           而荒野對於自然中心的概念則有著些微的差異,我們同樣也認為人類是無法脫離大自然而生活,只是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逐漸減少了與自然接觸的時間,進而產生疏離甚至排斥,但大自然卻始終在我們身邊,只要有人來好好的引導與帶領探索,其實很多地方都能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           我們認為帶領民眾接觸自然的門檻是不用太高的,不一定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設備或是一定要大老遠地跑進深山才能親近大自然。荒野採取無實體自然中心的概念來帶領民眾進行自然探索與體驗,從身邊既有的自然環境開始認識及進行自然觀察的定點活動,憑藉著一群群在地志工(定點組)不斷地向民眾進行解說導覽與生態紀錄,來達到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的理念推廣。           此外,荒野為了更接近現場便於就近守護的需要,隨後也因應需求採取向公部門承攬或認養,或是與私人合作租用場域的方式成立了實體自然中心。           而最令非營利組織所擔憂的營運資金來源,除了由全體會員支持之外,也擬定計畫尋找理念契合的企業一同合作,一旦有了企業的支持,除了能就近守護需要被關注的棲地之外,也能提供民眾更接地氣的環教體驗與工作假期活動,也由於貼近現場,因此經常提供主管單位更佳的營運管理或操作建議。           由此可知,荒野的自然中心並非全以環境教育為主軸而設置,而是依任務與需求的不同來評估是否成立以「棲地守護、物種復育、友善農耕」或是單純環教為主軸的中心類型,再以中心為起始點向外進行各式活動與推廣,達到環境守護的目的。           以棲地守護為優先主軸的中心來看,本會為了守護國寶級濕地——雙連埤,於民國99年進駐了宜蘭縣教育處的「雙連埤生態教室」10多年,而當契約結束後更持續於宜蘭成立「雙連埤環境教育暨棲地守護基地」持續不間斷地進行生態復育監測與環境教育至今,同樣以棲地守護為任務的中心亦有新北的「五股濕地生態教育中心」及宜蘭的「五十二甲環境教育基地」。                 另有專門為了庇護本土水生植物而設置的自然中心,就是位於萬里山區由陳德鴻老師與荒野共同建置的「萬里濕地植物教育中心」,期許為後代子孫保存台灣水生植物的生物多樣性,並藉由工作假期活動的辦理,讓更多人能身體力行的付出行動,為台灣生態盡一份心力。              當然也有主要以環境教育為主軸所成立的自然中心,如在高雄納瑪夏山區以承租方式建置的「那瑪夏悟洞自然教室」,期許讓孩子能在大自然中實際動手與體驗生活。而位於台南的「水雲生態教育中心」及宜蘭三星的「宜蘭縣憲明國小清水分校(清水湖環境教育中心)」,則分別以認養及承攬的方式將教育部閒置的校區進行建置與維護,再以中心為起點,由志工們一起研發在地的教案與提供具特色的環教空間,歡迎各方團體的來訪與使用。             除了以棲地守護及環教為主軸的中心,亦有將推動友善耕作為中心目標而成立的新竹「油羅田友善農耕基地」,期望藉由親自示範與對外推廣減少農業及環境用藥的理念來守護里山的農地與水圳生態,改變國人常年「慣行農法」的用藥習慣。               無論您需要的是一個能辦理環教活動的空間,或是想了解友善耕種的技術與食農教育、甚至是想要協助現場的保育工作,我們會依「環境負荷」指引您去適合的自然中心,礙於部分場域或生態敏感區有人數限制及關乎生態防治上的考量,因此,也請見諒有些活動實在無法提供一大群人來觀摩或參訪,雖然我們十分需要也感激大眾的關心與支持,但我們也需要有能長期投入的志工伙伴們一起來協助。           此外,荒野身為非營利組織,必須審慎的規劃及善用每一筆捐款,因此如您要求荒野的自然中心在教學的現場也要提供聲光效果高級的設備,或是要求我們經營的場域相關土建、材料使用較高級的材質,由於預算與實際需求上的考量,很抱歉我們能做的真的有限,這需要評估實際的需求。當然,如果真的有必要我們也會努力去擴充與建置。           回顧這幾年本會自然中心的業務推廣,雖然有部分因配合地方政策而停滯,也有部分因預算增加而擴張,都是在各分會幹部及志工與專職的合作與努力下積極發展,並與各單位持續溝通與推廣甚至提供建議,而未來也期望大家能持續努力,讓環境教育與守護環境的初衷得以持續。   了解更多:荒野自然中心完整列表 https://www.sow.org.tw/Nature_Center

橫山柑橘園,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里山生活圈

2023-06-10

文/許天麟<新竹分會棲地守護志工,自然名:海茄苳> 圖/吳敬斌<新竹分會棲地守護志工,自然名:山豬>、 劉源雙<新竹分會棲地守護志工,自然名:螃蟹> 2023.06.10   守護計畫的緣起         橫山陳文政先生在橫山村華山段有塊果園約1.3公頃,因原果園管理人離開,陳先生也希望朝生態經營,2021年初找油羅田團隊討論,初次探勘,發現整個果園覆蓋滿滿的外來種小花蔓澤蘭,我們試著邀請棲地志工,以工作假期的方式先將小花蔓澤蘭清除。再探詢大家對果園經營的看法。   荒野志工的參與 棲地志工:         自2021/8~2021/12每周一次將柑橘園小花蔓澤蘭及芒草等大致清理,讓柑橘樹重新見到陽光。2022年尋找水源,設計建造簡易窯爐,利用柑橘園修枝的木材,烤地瓜披薩。食蟲植物移地復育,食蟲植物組棲地守護員,發覺有幾個角落適合,將蓮花寺幾種珍稀植物移到此處繁衍。 兩棲志工:         整理果園中,志工發現柑橘園的蓄水池有金線蛙(保育類),於是邀請兩棲志工來調查,並改善水池水質,種植水王孫、台灣萍逢草等讓兩棲動物有更友善的棲息環境。並陸續紀錄到17種兩棲類物種,其中2種為保育類的金線蛙及台北樹蛙,透過棲地維護,柑橘園的金線蛙族群也更加穩定了。 解說志工:         幾位對蝴蝶有興趣的夥伴也在柑橘園找到很多蝴蝶食草,持續著調查、標示(避免被其他夥伴除掉)或移植到適合觀察區域。 親子團:         劉源雙夥伴剛好是親子團幹部,把柑橘園當基地,帶著親子團清除外來種小花蔓澤蘭、為貓頭鷹築巢箱、撿落果製做環保酵液肥,讓親子團實際參與果園維護,並體會果園經營管理。   多元形式的推廣 股東活動:         為了募集柑橘園維護經費,2022年起新竹分會發動心田橘股東募款,同時也安排股東活動,每月一次遊園活動,年底採收柑橘,年初賞橘花,讓股東能實際接觸柑橘園。了解我們的經營理念。 教育推廣:         柑橘園生態豐富,兩棲志工將調查成果,設計成夜間觀察活動,2022年8月帶民眾徒步上柑橘園,沿途驚奇連連。 綠保標章認證:         2022年初柑橘園申請綠色保育認證,希望獲得第三方(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認證,經一年的審查檢驗於2023/3/29通過驗證取得證書,以金線蛙為保育標的。 生態紀錄:         園區架設的攝影機陸續紀錄到食蟹獴(保育類),山羌,台灣野兔等哺乳類,也觀察到了穿山甲挖掘的洞穴。   人與自然的連結         柑橘園發展的最大特色,是迅速串起了荒野不同群組志工,紛紛在這裡舉辦各類活動或認養區塊。最近也邀請幾位生態心志工到柑橘園設計療癒活動,讓解說志工們矇著眼走一段路,療癒心靈。 參與夥伴驚喜地回饋:         從無眼的方式接觸柑橘園,可以讓心靈沉澱,拿掉嘴巴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也是很棒的體驗。到柑橘園也許不一定要學甚麼做甚麼,沒有任務的上山,單純找個地方關掉手機放空發呆,就可以讓心靈沉澱補充能量,有很放鬆的心情!   【志工招募】2023工作假期~心田橘友善果園棲地維護      

萬里濕地教育中心的第一個20年

2023-06-10

文/吳居貞<永續發展部專員> 圖/荒野保護協會  2023.06.10         萬里濕地教育中心是一個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濕地植物庇護中心,或許大家比較耳熟的名稱是「萬里庇護站」,或是有德鴻老大的那個萬里,你可能心中會有疑問:「到底何時改名了呢?」或是「改名的意義在哪裡?」,就讓我們娓娓道來吧!     萬里濕地教育中心的起源         20幾年前陳德鴻(今荒野理事)受到野菱果實可愛的外型而啟發後續對於濕地的興趣,又在宜蘭雙連埤走訪時受到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的黃朝慶博士邀約,牽起守護水生植物的緣份;決定加入荒野後,受志工間互助的情誼所動容,就這樣,不惑之年的德鴻把萬里老家山區的廢耕梯田進行復耕,不是要種稻,而是要「收容」那些原棲地即將消失的水生植物,希望能夠成為一個暫時保留原生種源的庇護站。 2003年萬里濕地的生態池開工 2004年萬里庇護站與公館國小合作指導經營校內生態池   萬里濕地教育中心的發展歷程         因萬里濕地教育中心的成立,荒野除了有原先的推廣演講及環境教育活動外,正式加入「棲地守護與物種庇護」的工作,每年都有許多荒野志工來到萬里來幫忙,跟著德鴻站長學習濕地管理的方法:種植台灣原生種、移除外來種或生長過快的植物、生態池晶化(意旨用自然的方式填補生態池漏洞,保持池水,不使用破壞天然棲地如水泥的方式填補)等,荒野的志工們再到台北五股濕地、公園的生態池、自有農田等將所獲之經驗發揮,成為都市公園生態化推動及守護濕地的力量。 2004年德鴻站長在士林官邸推廣台灣原生的水生植物 2005年荒野親子團炫蜂團至萬里協助營造生態池           守護濕地除起心動念外,毅力更是非常重要!至今當初的濕地植物庇護中心僅剩萬里站,其他兩站(宜蘭葛瑪蘭站、桃園雙龍站)因個人規劃而轉為其他用途,但萬里在這20年來因德鴻站長不辭辛勞的堅持,持續努力到今日,每天觀察這些搶救回來的水生植物的需求:營造出符合原生環境的水深與水流、幫忙移除其他會搶走養分的植物、並與濕地的動物(站長德鴻經常稱呼為來福)對話,這份堅持的力量亦是長久經營濕地的重要法門。   萬里濕地教育中心的未來展望         要能夠真正讓大自然復原,需要減少環境破壞並讓更多人重視濕地的保育與留存,而非一昧的庇護,因此,2018年將「濕地植物庇護中心」正名為「濕地教育中心」。期許透過推廣教育,降低野外自然的濕地環境減少的速度。我們開始經營社群媒體、重新辦理培訓班、出版書籍,期許透過多元的推廣方式,能破除同溫層,讓更多人重視濕地中水生植物的重要性,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認識兒時田裡濕地常見的水生植物、了解正確管理生態池的方法,期許有朝一日庇護的物種能回到原棲地。 不論天晴或雨,都會辦理萬里工作日推廣濕地的重要   加入志工:萬里濕地工作日 追蹤Facebook粉絲頁:荒野萬里濕地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