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間斷的接力賽—大山背護蛙志工培訓

2021-08-10

文/梁富生〈曾任護蛙志工培訓總召,自然名:赤頸鶴〉 圖/梁富生、鄧雲棟〈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每一個偉大的夢想都由一個夢想者開始。永遠記得, 你內在有力量、耐心與熱情,去完成壯舉、改變世界。」 美國傑出黑人廢奴主義者哈莉特・塔布曼   初衷--從志工培訓到公民科學家的養成 12年來護蛙活動的薪火延續不絕,志工培訓占了很重要的角色。抱著一顆不畏艱難的心,從籌備到完成,幾乎橫跨半年以上。。這一路的跌跌撞撞,源自於心中一個看似不自量力的夢想。心連心,堅持與熱情的火光在每個共同參與者的眼中閃爍,使得蛙蛙生命的延續不再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除了短暫的護蛙任務外,長遠的目標更是希望促進公民科學家的養成,學習從物種的分布、特徵、叫聲來辨識兩棲類,定期調查兩棲數量的變化,回報「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 ,並協助外來種的移除,使原生種的蛙類免於因外來種的入侵,造成棲息地的壓迫,而有滅絕的危機。同時也希望找到一群願意為環境守護付出的志工,協助棲地的維護,避免棲地被過度開發、溪流整治水泥化,造成生物喪失了生存的地方。   強大護蛙師資陣容— 「神」級專家群 護蛙課程的安排少不了邀請青蛙公主--楊懿如老師來幫大家上「兩棲類生態」課程。楊老師上課時都會帶上平時收集的青蛙模型或飾品,各個唯妙唯肖,讓大家體驗一下青蛙的外型、大小和構造,這對日後在野外辨識青蛙有一定的功效喔! 新竹另外一位女神級的人物-施芬如(李足歡)老師。十二年來身體力行,不斷地前來協助護蛙活動。聽完老師的課「護蛙緣起與新竹常見青蛙辨識」,除了瞭解整個護蛙活動的來龍去脈,更能切身感受到老師對這塊土地的關心和對這些綠色小傢伙的喜愛。 從2018年分會開始協助新竹市政府進行清除斑腿樹蛙的活動。「布氏、班腿傻傻分不清楚」是許多剛開始接觸這個活動的夥伴心中的OS,隔年立即請來了幽默有趣的李承恩博士來幫我們惡補「外來種防治」。原來外來種的引進是人類有意或無意間造成的,移除入侵種的時機是何等的重要不容忽視。 「有青蛙的地方,就一定有蛇」。當你在野外調查青蛙時,總避免不了與牠正面交鋒。「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特別邀請了特生中心的專員來教導我們「台灣蛇類介紹」的課程。   上完了室內課,就要拉起袖口走到戶外了!「蛙調紀錄實務與操作」課程告訴我們,如何把所聽到和看到的,一一詳細的紀錄下來,成為一筆有效的資料。當你在找青蛙時,你會發現夜晚的世界比白天更加熱鬧嘈雜,鞭蠍、蚰蜒、白額高腳蛛和許多直翅目的昆蟲,都在這個時候活躍了起來,有時還會與稀客-鼬獾、青竹絲和雨傘節等等邂逅。這些都是在蛙調時,額外的收穫呢!如果不想錯過這些大獎,怎麼能不好好上這堂「大山背棲地與夜間生物介紹」呢! 課程終於來到了後半段,也該為十月的「幫青蛙過馬路」做準備了。「護蛙流程與領隊實習演練」課程中,將過去護蛙志工們的經驗,整理成一套SOP,讓每一次執勤的志工們,能夠將路殺降到最低,並兼顧自身的安全及不擾民。為了讓每一隻梭德都能成為勝利者,我們志工們當然要活動活動筋骨,大展身手來一場「護蛙棲地淨山淨溪」的活動。大家揮汗如雨卻仍樂此不疲,就是希望能讓蛙蛙們通過馬路時,更安全、更順利。   蛙達人養成的重頭戲—護蛙旅行 荒野名言是「一起睡過感情才會好」,為了大家日後在執行護蛙以及蛙調的任務上更有默契,所以,護蛙旅行就是志工培訓中的重頭戲啦~為了讓夥伴們可以有更多親身接觸青蛙的機會,所以選擇的地點一定是青蛙特別多或是有特殊青蛙的地方。旅途中,穿插一些關於青蛙常識的小問答、聽音辨識、模擬青蛙過馬路等等遊戲。兩天下來,睜眼、闔眼、耳聽、口說,都是青蛙(沒有吃的啦!),各個都成了青蛙達人了。   終於上場啦!--大山背護蛙實況 結束護蛙志工培訓後,十月的護蛙高峰期也隨之到來。每次護蛙工作開始前,擔任領隊的夥伴都必須趁著天色猶亮,不厭其煩地向民眾娓娓道來為什麼要護蛙?這一次次行動背後的意義為何?怎麼辨別梭德氏赤蛙與其他蛙種? 並不是每一隻長得綠綠的、四隻腳的,都要送到河邊!護蛙器材的分配介紹更是不容忽視,正確的使用才能使護蛙過程更為順暢有效率。   為青蛙鋪橋造路--大山背工作假期 工作假期也是護蛙行動重要的一環,每兩個月都會招募志工來定期維護護蛙棲地。在工作假期中,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功力—看看荒野親子團多麼有活力,除起草來速度快到連蝗蟲都比不上。小蜂們認真地幫忙拔草、清掃路面與壁面。大蜂更是肩負重任,揹著沉甸甸的除草機,必須把大部分的雜草在半天內全部清除。明年此時來蛙調時,才有蛙可以看。   結語-任何一種物種都不應該成為滿足人類需求下的犧牲品 人類終究要了解,蛙和我們一樣理解黑夜、森林、雨季和傷心。「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我們理應愛待自然中的萬物,盡自身棉薄之力。維護蛙種的安危和自然界的平衡。這幾年下來的護蛙志工培訓,藉由志工們持續對民眾作環境保育的推廣,讓更多人意識到人類與環境的不可分割、蛙類及林野間多元生態的可愛多彩,進而體會到任何一種物種都不應該成為滿足人類需求下的犧牲品,讓我們為守護這一片土地繼續努力吧!   【護蛙小故事】青蛙請走地下道 圖、文/鄧雲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自然名:木東) 在每次的護蛙過程中常有民眾問到,為什麼不做一條地下道讓他們走呢? 由於生物的不確定性,所以護蛙過程必須詳實記錄,以當成要做生態廊道或其他補救工程的依據。 2016年我們在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的協助下做試驗性的嘗試,以護蛙E區現有的排水涵管, 左右各50公尺加上導引圍籬,在出口處裝上紅外線及定時攝影機紀錄希望梭德氏赤蛙能夠改走地下道。 在護蛙期間連續一個月的紀錄,沒有拍攝到青蛙,但意外發現紫嘯鶇、鼬獾、蝙蝠、蛇類等動物會利用涵管。實驗結果雖沒有成功,但也了解了更多生物的習性。        

那一夜,我們啟動了護蛙

2021-08-10

文/施芬如〈新竹分會護蛙行動發起成員,自然名:李足歡〉 圖/施芬如、鄧雲棟〈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 2021-08-10 大山背護蛙行動是一連串的短暫際遇與一群人的起心動念,起初誰也不知道,這行動居然就這樣跨越12個年頭,而且還將持續下去….。   震撼的那一夜 2007年,新竹荒野幾位夥伴一起上了兩天楊懿如老師團隊辦理的兩棲調查志工研習。課程結束,為了「青蛙很可愛,想要看青蛙」,臨時起意組了新竹荒野蛙調團隊。 2008年10月是大山背第一次的秋季蛙調。那天我們一下車,走沒幾步就發現馬路上全是青蛙,更震撼的是上百隻的屍體,彷彿青蛙集體被傾倒出來似的。當晚收工回家,其他區夥伴也傳來梭德氏赤蛙大爆發的消息,我們才知道大山背這遍地蛙屍,竟是梭德氏赤蛙集團婚禮的「進行式」。 ▲蛙兒們的婚禮-我們最大的期待   就算只是個人的力量,都要做點什麼 蛙調工作原本只是記錄。然而我們自詡為愛蛙人,倘若對眼前景況只是旁觀,那麼田野調查的監測就沒有意義了。於是,2009成為我們的護蛙元年,大家決定「就算只是個人的力量,都要做點什麼」。 因為爆量的路殺畫面實在太震撼,我們努力發新聞、到處宣講、帶夜觀活動,用各種方法想讓更多人知道大山背梭德的處境。另一方面,由於缺乏過去調查資料,我們並不了解大山背梭德氏赤蛙的生態習性。一方面努力宣導,一方面監測蛙況。 ▲2010年幫青蛙過馬路FB粉專成立   懂牠,才能護牠 那是個社群媒體還不普遍的年代,聯絡事情都靠電話和Email,每晚要揪人上山實在是艱難的任務。而且為了配合大家下班時間,我們總是晚上七點多才到山上,第一件事就是撿除路上的蛙屍。   直到某個週末下午,我們邀請生態專家上山會勘。傍晚大夥兒正各自歇息。豈料有人眼尖發現,山壁邊已經出現幾隻梭德氏赤蛙,也就是這天,我們才知道牠們是天剛黑就出發了,隔天馬上提早護蛙時間。   全台灣山坡地開發、興建道路、野溪整治,對生態環境傷害至鉅,梭德氏赤蛙並不是個案,受害的也不只是青蛙。12年來新竹荒野持續號召「幫青蛙過馬路」,黑暗中走在十月的大山背,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期盼著,有一天,環境變友善了,我們可以在這裡回到最初單純的蛙調賞蛙。  

奇蹟,從累積開始—護蛙 12 年

2021-08-10

文/張正敏〈新竹分會會長,自然名:筆筒樹〉 圖/施芬如、羅玉芳〈新竹分會兩棲類調查志工〉、張靜珠〈新竹分會主任秘書〉 2021-08-10 從自然觀察發現生命的需要 2008年秋天夜晚,在一次蛙調夜間觀察活動,新竹分會的夥伴們在橫山鄉大山背的鄉道發現了被車輪輾壓過的梭德氏赤蛙,毫無疑問這是路殺,路殺並不罕見,然而這次目睹的數量之龐大,令人驚心,於是隔年秋天,分會夥伴啟動了護蛙行動。 護蛙行動在第一年就有了令人感動的成果。2009年,護蛙行動初起步,當時只統計到約300多隻幸運過馬路的青蛙,有快一半的蛙兒們則遭遇不幸。但從2010年開始,每年平均有近1500隻青蛙順利過馬路,把路殺率從第一年的47%降到10%以內,足足差了4倍之多!在這超過12年的時間,我們幫助了一萬六千多隻青蛙過馬路。這樣的奇蹟,是透過長期累積而得的! 荒野一直鼓勵志工透過「自然觀察」直接與生命面對面,觀察季節變化、體驗自然生命的奧妙與強悍,從觀察到實際投入保育行動,讓我們發現自然觀察的價值不僅在於強化人與自然的連結,也讓我們發現了生命的需要。 人,是保育行動中的重要因子! 就如同絕大多數的生態保育議題,梭德氏赤蛙大量路殺起源於鄉間道路的開發,問題由人類製造,引發的困境也該由人類來彌補。新竹分會號召志工、在學學生、企業團體、一般民眾以及附近村民,在十月份的每一個晚上到梭德氏赤蛙出現的熱區,來回巡邏,擔任青蛙的導護老師,守護生命,這是直接面對梭德氏赤蛙的護蛙行動。 在這超過十二年的努力下,這場由新竹分會發起的保育行動,動員了近7000多人次的志工參加,從第一年的300人次,後續幾年都有600-800人次不等,平均每年都有650多人次參與。大山背護蛙,不只是荒野志工的事,也是新竹地區許多關心環境的人們共同話題之一。   蛙多蛙少,都要護哇! 每年為期一個月的護蛙行動中,志工們每個晚上都詳實記錄了青蛙出沒的時間、區域、數量。從護蛙第二年開始,蛙兒從原先500多隻,隔年暴增三倍,其後數量隨著當年度的氣候、環境變化有所增減,但也都維持在約1000隻以上。2015-2017更是紀錄史上最多的幾年,最高曾有2531隻梭德氏赤蛙。然而從2017年起,梭德氏赤蛙數量呈現跳水式的減少,但周邊未見大面積山林開發,數量減少的原因至今仍未確定。 回望這十二年來的護蛙時光,荒野新竹護蛙志工們心全力投入,回應大自然的需要,我深深以荒野夥伴為榮。未來,新竹分會關注梭德氏赤蛙的行動不會停歇,且從梭德氏赤蛙擴展到兩棲類動物,所以自2021年起,護蛙團隊擴大為「兩棲類調查志工」,仍持續保持觀察,隨時準備,期待未來有一天,豐富的生態會再回到大山背!

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

2021-08-05

                     Ep2. 唉喲!陸蟹在走,輾過常有,帶你直擊車禍現場 想到陸蟹?你會想到什麼? 是餐桌上的螃蟹? 市場或是海產店的螃蟹? 又或是海綿寶寶裡面的蟹老闆?   本集節目帶你直接在陸地上行走的螃蟹 為什麼他會在陸地上發生車禍呢 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為什麼我們需要保護陸蟹? 1.維持海岸林的的森林樣貌豐富性 2.在地居民重要且獨有的回憶 3.推動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     哪裡可以收聽      . 。              路殺小卡這裡可以了解!          

燕子夏季的約會

2021-07-10

圖、文/林文豐〈台北分會汐湖組解說志工,自然名 : 海洋〉 2021-07-10 每年的三月,台灣大地春暖,杜鵑花盛開, 南國來的嬌客們 - 燕子,乘著北吹的西南風一路北上而來,舒服又愜意。如果你注意一下,在家戶的屋簷下,天空中,不經意地開始熱鬧了起來,這群來自南國的好朋友 - 燕子,每年總是依約而來,從來也不會缺席。 他們思思念念著,他們最愛的寶島 - 台灣。因燕子是夏候鳥,也因夏季的台灣有獨特的 環境生態,河川濕地多,可以給燕子築巢材料及喝水;蚊蠅小昆蟲多,可以給燕子這半年的衣食無虞,也幫我們居住環境減少蚊蠅過多問題,這也讓燕子們可以遠從千里之外,每年不辭辛勞的一定要來這一趟,是天性嗎?還是鄉愁呢 ?                                   從春天到夏天,從一對對變一群群,半年的時間,至少兩倍數的繁衍。這期間每天的清晨到黃昏,都會看到他們快樂飛行的身影,其實是在自我鍛鍊,只要你多多留意,屋簷下,漫步走, 仰頭望,總是讓人驚喜連連喔! 燕爸,燕媽,小小燕,吱吱喳喳,好一幅可愛幸福的畫面。或許燕子就在你家附近,食羽住行,傳宗接代,一代又一代,生生而不息的生命故事,每年都在上演,但忙碌的你曾注意過嗎   ? 沒有也沒關係的,就從今年現在起,你可自行在家附近就近觀察,或者在每年的 7 月底 8 月初, 一起來報名荒野保護協會的五股濕地賞燕季活動,我們將與你分享更多關於燕子的秘密。 台北的五股濕地,佔地 177 公頃,這裡的草澤,溝渠,高低草地,淡水及半鹹水池塘環境等,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提供各種野生動物棲息,也是候鳥與過境鳥南來北往的重要驛站之一。   一年一度的燕子嘉年華,數以萬計燕子,將聚集在此,精彩無比,絕對讓你悸慟驚喜,千萬不要錯過,因為過了夏天的初秋,大花紫薇綻放時,燕子們會感受到南國故鄉鄉愁的呼喚,燕群們便準備要回去避冬了,總是要打起精神,吃飽睡足,磨羽擦毛,攜家帶眷的,準備分批回去他們該去的南方。 我呢 ? 將與荒野夥伴們,帶著燕子的粉絲們,站在五股濕地的蘆葦叢旁,看著、數著家燕、洋燕、赤腰燕、棕沙燕等等的群燕,享受著這個美好的體驗。                         眾家燕子們呢 ? 會依依不捨的在天空中盤旋,聚集,來來回回,忽高忽低,一趟又一趟, 好像不捨離去似的,但我們都知道,牠們最終會離開。 在這夏末初秋的落日黃昏時刻,心裡總是百感交集,一方面看著所帶領民眾欣喜驚豔的表情而感到開心,另一方面,我也知道,人生無不散宴席的道理,也只能再次期待,每年初春,和燕子們的再次相遇吧! 燕子啊!我們跟你們約定好了,每年杜鵑花盛開時,我們都在台灣等你們回來喔!  

小燕鷗的守護

2021-07-09

文/陳瑞禮〈台北分會五股組志工/桃園鳥會志工,自然名:雲豹〉 圖/陳瑞禮、徐增清、Benson Chen 2021-07-10 ▲(照片提供:陳瑞禮) 桃園市轄區內有約37公里長的地形平緩海岸線,分佈有十幾條溪的溪水流向出海口,有南崁溪、埔心溪、新街溪、老街溪、富林溪、大崛溪、觀音溪、新屋溪、後湖溪、社子溪、大坡溪、福興溪等形成寬廣的海岸礫石地。這些地方在2015年之前多少都可看到小燕鷗的蹤跡,而有小燕鷗零星與明顯得繁殖地,則有竹圍漁港、觀音大潭。   原來竹圍漁港北堤是一塊較荒蕪的礫石地,在較平緩的的礫石地,之前在冬季時引來黑腹濱鷸、金斑鴴等冬候鳥來度冬與過境,整群的鳥多到可鋪天蓋地!當然小燕鷗少數參雜其中。在2015年竹圍漁港北堤礫石地被整理,整理出來的面積大約有7~8公頃,中間也築起六~七道阻沙籬,當年夏天小燕鷗就大批進住竹圍漁港北堤。 ▲(照片提供:陳瑞禮) 小燕鷗來了人潮也跟著進來,有開車進去棲地的、也有搭伪帳在小燕鷗巢前面的、扛著大砲在棲地走的自走砲、也有來看熱鬧的、這些場景不遜於旁邊竹圍漁港市場,也嚴重到破壞干擾小燕鷗的繁殖!桃園鳥會是當地鳥會,受到許許多多來至四面八方的抱怨及檢舉,當時鳥會承受莫大的壓力。鳥會隨即號召鳥友建立臉書排班巡守、請公部門製作告示牌、入口的道路也請公部門堆放紐澤西護欄堵住、請媒體報導保護小燕鷗等等事項工作,總算讓小燕鷗在竹圍漁港順利繁殖。 ▲(照片提供:陳瑞禮) ▲(照片提供:陳瑞禮)    2016年2017年守護小燕鷗延續過去的模式。在2018年竹圍漁港北海堤,因被船隻撞毀護堤,修復海堤的工程進行著,當時小燕鷗也來了。新成立的海管處與桃園鳥會會勘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當下就在工程車旁發現小燕鷗坐巢,隨即海管處請桃園鳥會規劃小燕鷗繁殖區,進行設置圍網保護小燕鷗繁殖,這也是竹圍漁港小燕鷗圍網保護繁殖的開始。而在將近3公頃的圍網繁殖區內,還是擋不住拍鳥人前往,出現了割黑網拍鳥的事情發生,雖然有干擾但最後也有一二十巢繁殖成功。2019年的到來,由於大潭小燕鷗棲地有了變化,讓中國石油公司協助在竹圍漁港北堤設置小竹子圍籬,圍籬有六格總共約2公頃面積。也開始請桃園的社團進行小燕鷗調查。也順利地在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繁殖成功,繁殖的巢數也來到三十四巢。2020年竹圍漁港進行漁船航道的疏濬,出來的泥沙堆積在原來北堤小燕鷗棲地上。因為當年無法停止疏濬,公部門讓出來給小燕鷗繁殖棲地有史以來最小的面積,0.49公頃。同樣由中油公司協助桃園鳥會規劃。請廠商同樣用小築圍籬方式進行圍籬,桃園鳥會發動志工製作假鳥,放入棲地中引導小燕鷗進住棲地,在棲地中也放了中小石頭、庇護瓦,讓小燕鷗雛鳥出來時,可躲太陽、躲海風及躲雨。繁殖期間桃園鳥會也舉辦小燕鷗解說,讓民眾更了解小燕鷗在桃園繁殖過程。而在保護小燕鷗繁殖過程中,最有趣的是真鳥捕魚回來獻給假鳥吃!受到最大讚賞回響的,莫過於在繁殖棲地旁規劃了賞鳥拍鳥廊道,吸引更多賞鳥拍鳥人的到來。有的天還沒亮就來,有的前一天就拿腳架佔位置,慢來的就沒有位置就開始越界上土丘,不得不又請了當地漁民維持秩序。那年竹圍漁港北堤一面疏濬一面讓小燕鷗繁殖,小燕鷗在熱鬧棲地中順利繁殖度過,繁殖成功率高達95%。2021年有計畫地迎接小燕鷗來到桃園繁殖,從假小燕鷗的模型灌漿,將成型的假小燕鷗送到學校給小學生彩繪,這也是桃園鳥會努力對鳥生態向下紮根其中一環。竹圍漁港北堤因疏濬,累積所堆積出來的礫石已經高達二十公尺高,所以小燕鷗的繁殖棲地今年會高高在上。緊接著棲地規劃分區,區界以紅竿定位,區中心位置以白色竿定位(調查分區紀錄用),由志工們帶領小朋友到棲地放置假小燕鷗、庇護瓦等工作就定位,再由中油公司協助接手按桃園鳥會規劃區域進行圍網,圍網面積約0.72公頃,未圍網面積也有0.46公頃。到6月初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成鳥已有一兩百隻,巢數有68巢已成功孵出18巢。 ▲2018年小燕鷗圍網位置面積(照片提供:陳瑞禮) ▲2019年竹圍漁港小燕鷗繁殖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放置假鳥(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放置庇護瓦(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賞鳥拍鳥廊道(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1年竹圍小燕鷗圍網繁殖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因疫情關係請桃園市政府貼公告  請勿群聚~~~~~(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1年竹圍漁港小燕鷗棲地第一巢孵化成功的小小燕鷗(照片提供:陳瑞禮)    大潭小燕鷗棲地原是開發港廢棄地,2015年一直以來是非常穩定小燕鷗繁殖地,每年都也有一二十巢或二三十巢在繁殖,成鳥最多時高達兩三百隻。隨著三接案的開發,從2017年6月20履帶鑽探車進入大潭小燕鷗棲地破壞的開始、在2017年8月初進入棲地被管制。2019年工區內有規劃一公頃臨時繁殖地,因工地各種工程實施干擾過大繁殖失敗,從此大潭小燕鷗棲地就此消失!三接案首當其衝的是小燕鷗受害者,眼睜睜讓小燕鷗棲地這樣沒了,讓長期守護著小燕鷗志工們,是非常痛心難以接受的事實。隨著大潭棲地破壞,2020年小燕鷗轉移到G1G2陸續繁殖,2019年繁殖率48% 2020年86%。三接案裡桃園鳥會在過程中,到環保署參加開會抗議,也到桃園市政府靜坐抗議,為的是爭取小燕鷗異地繁殖復育。終於中油公司2020年在白玉沙灘實地進行,用小竹子圍籬圍了0.49公頃,今年進入第二年,到目前為止效果不彰。2021年再度尋找在觀音溪口南岸復育地,有0.62公頃面積未圍籬,今年列入調查觀察中。 ▲2017年06月20日鑽探機器進入大潭小燕鷗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19年大潭小燕鷗臨時棲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1年小燕毆棲地變成三接工地(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小燕鷗異地復育位置(照片提供:陳瑞禮) ▲2020年小燕鷗白玉異地復育區圍籬(照片提供:Benson Chen)     許厝港改善案,讓小燕鷗在桃園繁殖露出一片無限希望的曙光。改善案面積約20公頃,分為A、B、C、D、E五個區,四個區有無感潮之水域,一個無水的區域,桃園鳥會順著跟海管處協調爭取作為小燕鷗繁殖棲地,(面積約1.6公頃)由於海管處全力支持迅速整地圍網,2020年該棲地成功繁殖兩巢5隻雛鳥,讓守護小燕鷗的志工們歡喜若狂。我們一定會持續為小燕鷗爭取更多繁殖地,擁有小燕鷗永久繁殖棲地,也會持續守護著小燕鷗。 ▲2019年許厝港濕地改善位置面積(照片提供:徐增清) ▲2020年許厝港營造小燕鷗繁殖棲地(照片提供:徐增清)

黑森林自然體驗

2021-07-09

文/詹立筠〈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木蘭花〉 圖/莊燿鴻〈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獵戶座〉 2021-07-10 思源心靈風之旅,「黑森林」是很獨特無二的自然體驗。 「暗黑」讓一般人有很多的想像,而高山上的暗夜更具神秘與未知感。 所以我喜歡暗黑的森林、也害怕暗黑的森林。   黑森林的入口,抬頭仰望星空,眾山環繞、星空暗夜為幕,皓月、二葉松樹影相互輝映,大自然顯露的視野變化與清新寧靜感,大大有別於都會城市的夜色。 ▲皓月、二葉松樹影相互輝映的暗夜星空   月初之夜,眾人靜語牽手緩步前進黑森林, 伸手不見五指下,更具靜瑟神秘感, 途經一只吊橋,眾人躺在橋上, 滿天星斗映入眼簾,心中有萬般驚喜; 潺潺溪水聲,從身下穿流而過, 清澈溪水的清涼感,似洗滌心中內在的塵垢, 讓恐懼、緊張的心情,稍具緩解。 ▲吊橋上的月亮之影 片刻後,一行隊伍繼續魚貫的摸黑前進, 邁入黑森林,解說員的我,一手本能的揮動探尋有無障礙物,另一手牽著一列夥伴前行, 行進的每一步,因責任而給足勇氣來挑戰我對暗黑信念的自我恐懼, 而夥伴手掌間傳來的信任與支持,是很大的安定力量。   在黑暗中,身體的感官特別活躍敏銳, 適應黑暗後的雙眼,頓時清明可見週遭一切景物; 山羌啼喚聲、貓頭鷹叫聲、溪流聲……..各種聲音在暗黑中特別有感, 小組定位後,圍圈就坐、就躺、就臥,用最舒服之姿自在的安身於黑森林裡, 瞬間,高山獨有的松濤聲,呈現多種的音景如耳畔, 有時像遠遠的車聲、有時像海浪聲、有時又像是只有風聲。   月圓之夜,皎白明月懸掛天上, 月色從樹冠層間灑落下來、映照在筆直松杉林間,一閃一閃亮的螢火蟲偶現穿梭~畫面唯美夢幻! 大地、雲、霧、風、月光、萬物,彼此間對話, 因為寧靜,我的心似乎聽得更清楚大地在說什麼了。   躺臥在厚實的松針林下,也是自己與心中的內在小孩絶佳的獨處時光, 因為寧靜,似乎也更清楚聽見自己內在小孩的話語。 在小組分享時, 有人說,看見自己在工作、生活的喜怒哀樂現況, 看見自己在充斥著壓力的繁忙中,思緒失去控制、過度上腦、身體没有充份休息,看見自己和大自然的疏離; 也有人說,看見自己和他人關係上的盲點,有所領悟的想把感受體驗分享給他人; 分享中,也有人只是做自己的不發一語、純綷的聆聽、欣賞大自然; 亦有人在黑森林裡高歌一曲,讓樂音響徹雲霄,創造獨有的生命印記。 ▲松杉林間,躺臥在厚實松針林下的獨處時光   對於「黑夜」每個人的感受不同,  有人害怕、有人興奮,因童年經驗,我是屬於害怕的那一類。 但在荒野,我慢慢克服了對暗黑的恐懼焦慮, 而在思源一次一次的黑森林中,我也一次一次的穿越心中對黑夜的陰影,獲得生命的力量。 ▲思源滿天星斗的暗夜星空   在思源埡口,透過接觸大自然,讓我漸悟生命的「美善」與「驚奇」。 思源的一切,烙印心靈深處,讓我四季皆想上山體驗、記住思源不同的樣子、氣味,感受和自然之間的連結與依存。  

四獸山下的生態濕地公園—永春陂

2021-07-09

文/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圖/林國樑〈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高蹺鴴〉、張秀妃〈台北分會思源組解說志工,自然名:蒲公英〉、游晨薇〈台北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海洋〉 2021-07-10     永春陂?坡?還是埤?乍聽到這個地名令人覺得好奇,原來臺灣早期地名中有許多與水圳及池塘相關的用字,最常見的就是「陂」,陂有池塘、蓄水池的意義。     永春陂原本作為灌溉農田的陂塘,乾涸後轉成軍營,軍營閒置後,在2016年通過都市計畫變更為公園用地,並由台北市大地工程處召開設計說明會及工作坊,以恢復陂塘樣貌、復育原有生物為目標,邀請專家、學者、周邊學校、環團、里民等共同激盪討論,將永春陂建造成為一個兼具教育意義的人工濕地公園。在2019年3月大地工程處將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移交給公園處管理,2020年7月公園處與荒野保護協會正式簽下合作備忘錄,以環境教育跟棲地優化為目標,一起合作推動公園生態化。     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緊連接四獸山系、水系、綠地,營造出多樣化棲地,扮演生態連結樞紐,是生物遷徙非常重要的路徑,因此生物的多樣性與生態敏感度也極高,形成其特別的都市淺山優勢,成為都市生態跳島,並串聯了都市邊際的自然環境。園區範圍約3.98公傾,而引入豹山溪水與無名溪水,匯入園區塑造大面積的水域濕地,營造多層次棲地型態,並以兼具生態友善、滯洪、減災及遊憩等功能的規劃,荒野與公園處多次的會議討論,依照園區的林緣、草澤、水域、生物棲息、人為活動等,規劃將園區朝向「一般遊憩區」、「緩衝區」、「生態維護區」做分區管理,期待台北市信義區第一個濕地公園,再次打響氣候變遷下努力推動的生態城市。 ▲四獸山下的永春陂生態濕地,將成為生物們的生態跳島       陳德鴻老師發現園區目前正遭受到嚴重的強勢外來種的入侵,尤其是福壽螺、吳郭魚、小花蔓澤蘭和美洲含羞草等,台北分會號召棲地組、親子團的夥伴多次針對這幾種強勢外來種進行移除,在公園棲地維護工作上,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人力!大家是否感到疑惑,這些外來種是怎麼來到這裡的呢?是搭公車還是捷運?其實這些外來入侵種都是人類帶來的,不只上述這些強勢外來種,還有許多家裡不想養的植栽、魚類、烏龜、牛蛙等也都經常能在公園裡發現,從去年11月開始,定期在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由棲地組帶領的棲地維護工作假期。荒野這幾年一直在推動公園生態化,不停的為公園裡的生物們發聲,吶喊著:你的公園我的家!希望在這裡也能落實荒野公園生態化的理念。 ▲荒野夥伴定期的棲地工作,清除池裡的福壽螺和小花蔓澤蘭       公園生態化的推動必須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並進,荒野夥伴以一貫的熱情無私與行動力,先由棲地組番茉莉總組長與小圓綠貓組長號召棲地夥伴衝鋒陷陣,棲地守護打前鋒,接著解說前輩牽牛花募集一群解說組和親子團的夥伴,一起發想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導覽教案,而思源組高蹺鴴組長則義不容辭的帶著夥伴們一起催生思春組(思源永春組),並邀請木蘭花擔任思春組長,接著許多來自各群組的思源之友們也都來支援力挺! ▲永春陂第一次的導覽活動熱鬧開場       從今年2021年3月開始,定期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由思春組夥伴帶領對外的推廣導覽活動,導覽活動以精采吸睛的故事屋開場,陳述了永春陂的古往今來,接著以濕地的重要性與推動公園生態化為兩大主軸,設計了活潑有趣的生態遊戲,經由沿途介紹永春陂生態現況,再導入外來入侵種、餵養等生態問題等,最後並邀請大家成為永春陂的生態推手,希望藉由一系列深入淺出的活動,導引參加的民眾重視公園的自然生態! ▲精彩吸睛的故事屋,訴說著永春陂的古往今來       而目前棲地組和思春組夥伴正積極合作籌備永春陂守護志工的課程,預計在今年下半年能夠舉辦守護志工的培訓,希望能夠結合當地的居民及有志者,一起守護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期待永春陂這個人工的濕地公園,有朝一日能成為人類和生物都能共存共榮的濕地天堂!  

翠山步道花生了甚麼樹?!

2021-07-09

圖、文/台北分會溪山組解說志工,蘇崧棱〈自然名:樹大棵〉、徐仕璿〈自然名:山艾〉、               王元才〈自然名:蚯蚓〉 2021-07-10 坐落在台北市的翠山步道,屬於士林區及內湖區交界─大崙尾山親山步道系統中,交通最方便、最親民的熱門步道之一。溪山組成立於荒野保護協會創會次年,溪山組志工們廿幾年來一直將此地做為定點觀察、植物物候監測(植調)及解說服務的重要生態基地,歷來心路點點滴滴皆刊載於「溪山風情錄」部落格。儘管過去曾發生幾件屬於人為干擾而衍生的環境事件,卻也不致對步道整體生態造成嚴重影響,孰料,就在今年春天出了大事! 今年2021年3月底到4月初,分別有溪山組解說志工於每月例行的定觀及植調時,在大崙尾山步道旁發現步道下方山坡地的原始森林遭砍伐情事,短短不到一個月就有如此面積的林地遭不明原因破壞,非同小可,志工隨即透過市民1999專線向市政府反應。令人詫異的是,主事的竟然不是別人,就是公部門,來自主管單位─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的回覆如下: 親愛的民眾:您好! 有關您反映翠山步道附近有樹木砍伐一事,為本處輔導中林相改良案件,目標係針對現場優先疏伐生長劣勢木,並補植原生適生樹種,以維持森林健康,另本處業於110年 4月7日於翠山步道路口增設施作解說牌。(下略) 溪山組解說志工進一步瞭解,使得知本案係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和大地工程處(下稱大地處)合作的計畫。北美館於去(2020)年舉辦以「儲回大地的藝術」為主題的雙年展,宣稱為了將該展覽所產生的碳排放,透過植樹造林來達到碳中和。在各國無不積極面對全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衝擊下,我國地方政府能提出如此構想,理論上應予支持,相信若今天是找一塊原先無森林的土地或曾遭人為破壞的劣地,進行森林生態學上所謂的新植造林(afforestation)或跡地造林(reforestation),肯定沒有人會反對。然而,如今大地處竟以「砍除原有森林、重新種植小苗」的方式進行,相信就算沒有專業背景的市民朋友都不禁要問:難道小樹苗的固碳(carbon fixation)或碳吸存(Carbon sequestration)能力,難道會高過原來森林的成熟林木嗎?                     ▲關心的民眾意料外的多,市議員 黃郁芬發言 由於關心的民眾和有關團體眾多,大地處遂於4月28日邀集相關學者、北美館代表、市府委託團隊與前述所有關心的民眾與公民團體,在翠山步道口舉辦公開說明會,於會上,眾人才知除了大崙尾山,大崙頭山同時也在實施另一項砍伐暨造林計畫。 其一為大崙頭山施工處,委託嘉義大學森林系團隊執行,計畫目的宣稱為林相改良,總計針對26公頃,以每年不到2公頃面積進行區塊伐,整理鬱閉的空間,營造適當間距並種下小苗,並針對物種進行生態監測。其二為大崙尾山施工處(即北美館雙年展計畫用地),委託台北市林業技師公會與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團隊辦理,計畫目的宣稱為碳中和暨複層林營造,共有50公頃,目前已執行伐木作業面積達10公頃,然而學者當天現場指稱本案為經濟造林,未來20年後期望可收獲木材以創造經濟收入,令人匪夷所思。(註1) 當天首位發言旋即提出本案多項疑點的學者 邱祈榮老師(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表示:「身為國內第一個官方主導的植樹碳中和計畫,實不應罔顧專業要求,誤導社會大眾,應立即停止所謂的『中和辦理活動的碳排放量』訴求,檢視所提計畫書中的內容是否符合國際計算碳排放所通用的MRV(measurement, reporting, verification)機制?若不符合就回歸單純森林複層林營造作業。倘若缺乏森林碳匯額度的誘因,會進行複層林營造嗎?同時複層林營造是需要相當高的施業技術,也絕非目前所見的作業方式。森林碳匯額度制度在台灣尚未成形,需要大家小心呵護,讓一個有意義且能為國家與企業面對2050碳中和做出貢獻的制度,能夠茁壯成長,真正達到植樹計畫能夠轉成有效森林碳權額度的境界。」(註2) (註1)摘自環資:https://e-info.org.tw/node/230862 (註2)摘自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415543   荒野台北分會當天去的伙伴不少,除溪山組解說員外,還有兩位常理、分會長和一位專職。在聽了大地處、嘉義大學和屏科大的說明之後,我們推派具生態學專長背景的夥伴徐仕璿(山艾)代表荒野發言,重點整理如下: 1. 請說明何謂「健康森林」?根據4/26新聞稿,貴單位及本案多位專家顧問所言,大崙頭/尾山係為「不健康森林」,請說明判斷依據(使用那些生態系服務評估指標)? 2. 主管機關稱曾委託專家調查台北市宜林地,請問是否全面盤點包含陽明山國家公園造林跡地(如:日據時代遺留之柳杉造林地),相關資料資料是否能提供民眾查詢?儘管本地目前非屬國有保安林管轄,這並不代表本地森林不具國土保安或其他重要生態系服務功能,應當審慎評估。 3. 本地屬於五指山系,森林相以北部低海拔五指山層積岩之常綠闊葉林為主,根據前人植群研究,本地顯非主管機關經專家建議選植之「台灣肖楠、相思樹、櫸木甚至楓香」等樹種之原生地,本案顯然已違反「適地適木、本地樹種」之造林最高原則,再者本案顯未善加考量植樹造林之季節合宜性,更何況適逢半世紀大旱,缺乏水源情況下,此刻植苗實為不利,遑論耗費額外經費補植浪費公帑、林地土壤長期裸露衍生更大環境劣化問題。 4. 延續第3點所述,案址處於東北季風盛行地帶,且為正向迎風坡(東北向),根據數值地形模型(DTM)圖資判識,上、下側坡面實際並非主管機關所言,位在適宜開發或造林的合理坡度範圍,因此有違反相關法律之疑慮,且未來如遇於豪雨沖刷,將有土石流致災風險,影響當地如中社社區或已故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生前住所翠山莊等居民的危安,主管機關是否能夠承擔相關風險? 5. 荒野台北溪山組的解說員,每個月在此針對約240株的植物進行觀察,根據累積超過十年的物候資料,至今已記錄包含17種台灣特有種,至少5種為《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之受威脅或瀕危物種以及2種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物種。如此珍貴的生育棲地可謂都市綠資源暨植物保種方舟,與主管機關所稱:「森林不健康、林相欠佳、林下過度鬱閉且亟需以『人工』方式改良。」的理由大相逕庭,如此,主管機關無可避免將被扣予「以造林之名、行毀林之實」的罪名。 6.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特聘教授的周昌弘教授,曾於「水源涵養林之經營與水質問題探討」一文中,提到國內林務單位過去曾因忽略原生森林植被所提供的多元生態系服務功能,而於台東縣蘭嶼鄉進行不當的「林相變更」造林政策,導致當地許多物種因而滅絕之悲慘歷史。主管機關委託研究團隊,儘管提出兩個年度的生態調查資料,然而根據前述,從本案諸多環節的考量不周,尤其以接近塊狀「皆伐」的整地更新作業,伐除原有以風衝林代表樹種「大明橘」為主的次生林相,卻宣稱係進行林相改良必要的「疏伐」,不僅已暴露了計畫對於森林經營專業的不足,也凸顯對於本地環境、棲地及森林生態特性等認知的缺乏。 當然,其它如中央社區發展協會、在地居民、蝶會、台灣好植地、台北市議員黃郁芬、立法委員蔡壁如的國會助理潘翰聲、綠黨等人,也都相繼發言提出疑問。大家在步道口論戰了三個鐘頭,忽然有民眾大聲喊道:「講這麼多,怎麼不帶我們去現場看?」是啊!去現場才能感受到「地氣」,不是嗎? 到了現場,不意外地,眾人見到伐林跡地卻是更生氣。主管單位大地處還告訴大家「只是疏伐」,然而森林學上的疏伐實際是針對人工林撫育,現場進行到比較接近塊狀皆伐,本質上根本是為了林木收獲與造林的作業方式。且大地處明明說只砍除「胸高直徑15公分」以下小樹,怎麼放眼望去仍見不少直徑20公分以上大樹殘株?(事後幾位溪山組志工回到案發現場實地逐一測量至少700棵樹,發現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大樹仍遭到砍伐) 不是說台灣肖楠、相思樹及楓香等「混植」以建造複層林嗎,怎麼同個伐除區域都只見肖楠?結果又是一番論戰,大地處甚為堅持己見,唯一的妥協是,科長親自承諾,在尚未進一步取得共識之前,所謂「林相改良」就到此為止。可是各位關心台灣森林生態的您要知道,翠山步道的大明橘森林,就這樣被主管機關和諸位林學專家,藉由「改良」名義,被徹底砍伐了10公頃,然而本案子計畫目標為50公頃,相當於兩個大安森林公園的面積! ▲說明會當天最後在民眾要求下前往現地勘查   這場說明會,雙方從上午九點、一直戰到下午兩點,才勉強結束。事後回想,儘管台灣林業目前在人工造林技術和人力上早已出現斷層,但也許真如屏科大及嘉大老師所言,本案背後也是希望替森林系學子找出路,堪稱用心良苦,遺憾找錯地方了。由荒野解說員所提出的多項疑慮,主要係基於長期定點觀察、植物物候紀錄及解說服務等,所累積對於大崙尾山生態資源的認知,然而大地處的回答卻顯露出避重就輕的態度,因現地與大地處計畫內容實存不小的落差。 根據國內學者研究,無論從林木生理(郭耀綸,2011)或植群生態學(蘇鴻傑,2014)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若某地出現以大明橘為主要優勢樹種的林相,必然是經過一定歲月的漫長演替序列,才得以建立的極盛相(climax)森林樣貌,無論在森林結構、生態適應、生物棲地及水源涵養等各種生態系服務功能,再再揭示此地原有森林正處於一定的穩定狀態,尤其大明橘係特有種台灣尾蜆蝶幼蟲重要食草(Wu, et al., 2018),經過這番擾動,北台灣恐怕又一個珍貴的棲地再度消失。因此本案─大崙尾山造林爭議事件中,主管單位在未經充分告知的情況下,無端將一大片原先完好、極具生態功能的森林砍成裸露地,然後宣稱種上小苗,會使這片森林更好、有利於實現碳中和,實在毫無說服力。 回到現實,上千株新的小樹苗已然種下,從長期守護並記錄當地生態的志工來看,實也希望未來能早日成林,然而若按照計畫,未來須持續派遣人力進行撫育作業(如:除草、除蔓),而那些往往在擾動後優先進駐的先驅樹種在此撫育期間預料將無同步生育可能,至於那些儘管是台灣原生卻非本地固有種的樹苗,能否挺過東北季風的考驗,恐怕不是人能決定的,且面對極端天氣發生頻率逐年增高的趨勢,森林動態充滿不確定,一切仍是老天爺說了算。 ▲溪山組志工回到案發現場逐一記錄並測量遭砍除殘株直徑   此事沒了,大地處原定於六月初舉辦一場工作坊以尋求共識,受疫情影響無限延期。然而工作坊是否有充分討論空間,抑或淪為政令宣導,眾人仍存在疑問,這點恐怕也需要先求共識罷?   參考資料: ● 永續森林經營維護生態保育 林務局前局長 李桃生 (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2473) ● UNFCCC - Fact sheet: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pproaches  to stimulate action (https://unfccc.int/files/press/backgrounders/application/pdf/fact_sheet_reducing_emissions_ from_deforestation.pdf) ● UN The Global Forest Goals Report 2021 (https://www.un.org/esa/forests/wp-content/uploads/2021/04/Global-Forest-Goals-Report-2021. pdf) ● 蘇鴻傑。2014。十年樹木百年樹林:圖說森林植群演替。林業研究專訊,21(5)。 ● 郭耀綸。2011。東北季風影響下林木在型態、生理和生態上的適應。2010、2011 地球科學系統學術 論壇,p.53-63。 ● Wu L-W, Lin W-J, Hsu Y-F (2018) A cryptic species, Dodona formosana, detected in the Dodona  eugenes species complex: clarification of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the Dodona butterfly in Taiwan.  ZooKeys 736: 59-77. https://doi.org/10.3897/zookeys.736.22062 ● [ 聯合報願景回響專欄 ] 永續林業 不分國內外 ( 邱祈榮/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 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453678 ● [ 環境資訊中心論壇 ] 針對北美館「儲回大地的藝術」碳中和複層林營造案七點公開訴求 ( 邱祈榮/ 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 https://e-info.org.tw/node/230795    

引一條溪,流進孩子的童年

2021-06-10

圖/台中親子一團炫蜂團攝影組〈自然名:九重葛、赤狐、青蛙、落羽松〉 文/趙永楠〈台中分會親子一團、推廣講師、解說員,自然名 : 青剛櫟〉 前言 記得小時候,總能在鹿港老家的圳溝裡抓到泥鰍和鱔魚,在田裡也有無數的螃蟹與青蛙棲息其間,那些與兒時玩伴流連在水圳溪流裡的悠然歲月,伴我走過醇厚且美好的童年時光。而現在,有多少孩子可以自在徜徉地親近溪流河畔? 每一座城市總會有幾條溪流經過,但常年來因為廢水與垃圾的污染,導致社會大眾對荒廢的溪流更加陌生與疏離,人們漸漸漠視住家附近的溪流的存在,忘記原本的溪流應該有甚麼樣的盎然生命? 從105年開始帶著孩子參與台中分會辦理的淨灘,到108年4月也開始參與筏子溪淨溪活動,中一親子團也將12月的團集會主題設定在「城市溪流」,希望透過河川環境教育的教案設計,引領孩子們來親近筏子溪,拉近孩子們與溪流的距離。 教案一:打造一條溪 自從確定負責這次炫蜂團(小三生~小五生)的團集會活動設計,自己便開始進行多次場勘,從上中下游河段到附近校園環境,多所探尋,期能找到適合的室內外活動場域。最後規劃先借用惠文國小進行溪流繪本的導讀,讓孩子們對溪流樣貌有初步認識,而後參考柯內爾心流學習法「打造一棵樹」,改編設計成「打造一條溪」的生態遊戲,喚起小蜂對溪流主題的熱情。 遊戲開始先請孩子們抽籤扮演河岸、土壤、石頭以及筏子溪的現地動植物(如翠鳥、小白鷺、魚蝦、水丁香、青葙等),引領他們逗趣地模擬各自角色的行為特色。然後出情境題,模擬豐枯水文變化現象、大雨沖刷、土砂淤積、食物鏈的互動、取水用水、廢水排放、垃圾亂丟等情境設定,引導孩子們在遊戲中體驗溪河的環境變動,並以有趣的方式進行生物與非生物間的互動,在遊戲之餘,理解溪流的組成元素、生態概念與環境衝擊。 教案二:認識溪流居民 溪流是城市的藍帶,也是生態綠帶,是都市的腎與肺,也是都會區的生態緩衝區,也應該是蘊藏無限生機的一處生態樂園,值得大家走入溪床好好觀察。但可惜的是,很多大人小孩都不曾走近溪畔去聽聽水聲、看看溪流樣貌,只能在車上、在橋上遙遙一瞥。本教案希望孩子們跟著導引員,爬上去堤防,走下去溪床,蹲下來貼近溪流居民(土石與動植物),透過現地的自然物玩遊戲,同時學習生物觀察與紀錄,並帶些生態棲地的概念。 在剛進入溪床時,先由團長大甲藺草帶領大家圍圈朗誦一段敬溪禱詞,感謝溪流讓我們走入它的懷抱,作為我們親近溪流的開端。而後我們讓小蜂們就地取材玩遊戲。其中「左右不分」的傳石小遊戲,在左右忙亂的趣味裡,帶入左岸與右岸的介紹,也引導大家抬頭欣賞筏子溪左右兩岸的景觀,加深對附近水環境的印象。「玩石創作」則讓各小隊發揮想像力,以溪床礫石玩起創意的疊疊樂遊戲。   接著以3人混齡編組方式,應用以前團集會學習的五覺觀察,進行溪流生物資源觀察及紀錄。這部分也搭配小三教過的葉形、葉序觀察,著重時節的生物特徵,如開花、果實等紀錄以及中尺度的溪流環境紀錄。最後進行小隊觀察成果統計,希望各隊分享多樣性的觀察成果。     教案三:發現溪畔的美麗與生命力 自古以來,人們聚集在河邊就近取水、捕食魚蝦,也利用濱河植物製作生活用品,如編織、染料、生活器具等。溪流與濕地所孕育的動植物是人們賴以維生的重要天然資源。同時也因為使用自然物品,各種物質能維持循環,包括碳氮循環與能量循環,使得過去百萬年來的生態系統能維持平衡。 但近代以石化產業加工的塑膠製品和人工化合物大量取代自然物,一旦被棄置與分解後,流佈土壤、溪流與海洋,成為萬年垃圾與環境賀爾蒙,打亂了物質循環系統,破壞了生態平衡。 教案三進行濕地土壤觀察,引領小蜂探索濕地的秘密,去發現不起眼的土壤所負載的生命力。「大家知道土壤有什麼祕密嗎?」、「土壤為什麼會長出植物?」...話說達爾文曾經做了一個簡單但驚人的實驗,他在沼澤區挖取泥巴帶回家觀察,發現一小撮的土壤裡居然可以長出百來株植物苗,很難想像吧,小蜂們會不會好奇呢?於是我們也來重作這個一百多年前的觀察實驗,順便把達爾文介紹給小蜂。 最後則是利用河濱植物作為葉拓材料,限量採樣攜回進行手作收納袋的葉拓DIY,把這些造型各異的葉子拓印到袋子上,將濱河植物之美帶上身。在學習欣賞植物葉形變化的同時,去看見所謂的雜草也有美麗的一面。 結語 雖然行前曾進行多次的場勘,但後來發現,秋冬之際河灘地的植被演替相當迅速,原擇定的土壤樣點與動線被象草與銀合歡等強勢植物攻佔而影響實驗的進行,這是在自然野地進行活動的一大變數。 雖然如此,為了多保留時間在溪畔駐足與探索,我們把當天的午餐安排在筏子溪橋邊高灘地野餐,以行動糧佐溪畔冬陽,同時進行垃圾減量不落地。希望孩子們悠遊在筏子溪的水聲與光影之際,將家鄉的溪流印象烙進童年的記憶裡。 珍古德博士曾說:「唯有瞭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若人們從來不曾走近野地溪流,就不易發現它的存在與美好。人與自然環境需要連結,有了某些互動或感動,個人生命才會與那個場域產生鏈結,進而有了情感與關懷的可能。也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學校或親子活動,透過溪流環境教育的規劃,讓孩子們欣然地親近溪流,感受自然水域的陽光恣綠、生命力與多樣性之美。 每個人的住家附近,總有那麼一條河流、一條圳溝,默默陪著我們度過人生的各個階段風景。請試著親近它,或帶著孩子了解它,或許,河流的水畔風華將滋育著孩子們悠悠成長,也或許那將在孩子們的生命中,醞釀出溫潤綿密的鄉情,孕育出泱泱長河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