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海岸走讀趣

2021-10-10

文/楊繡鳳<台東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曙光>、圖/台東分會資料庫、台東永安國小師生 2021-10-10     當三個荒野人在學校相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一個老師--盧慶文、一個背後的推手--黃正擁、另一打雜的家長楊繡鳳,在一個花東縱谷的小學校永安國小;就因為一個想帶孩子們去看海的想法,就趕緊跟校長、孩子們、家長溝通,接著跟荒野的夥伴籌資買設備,就此就展開了一段192公里的海岸旅行。       套句孩子們在海灘留下來的一句話「一直走就對了」,從第一次啟航後,到第三次結束後我心中已產生了很多疑問,忍不住開口跟酷酷的鋼鐵人盧慶文(台灣烏鴉鳳蝶)提問「那個海岸的路那麼難走,你這麼忙,你是甚麼時候去探勘啊!?」「我沒有去探勘啊!」………..聽到這樣的答案,讓我心跳不由得加速再加速,腦海中顯現出我們卡在那沒有人煙的海岸,上不去、下不來,等待直升機救援的那個畫面,吞了口口水再次弱弱的問「那~如果走不回來了怎麼辦?」,哈哈哈!這個不用給解答,光從後續持續走了15個月完成192里路就知道答案了。       我們的走讀隊伍偶爾會有其他夥伴一起來陪伴走走,大多都是一起走得很開心的、很佩服我們的螞蟻小孩精神的那種(因為一路上還要撿拾各種不同的海廢及搬運);唯獨有一次應該是被嚇壞的一位台東縣成功鎮三民國小的老師,出發面對海岸時就質疑的問了一句「啊~路在哪裡?」時,就把我逗笑了,從成功漁港到北麒麟海岸,沿岸布滿了不規則的消波塊,這段讓我們無不戰戰兢兢,恨不得自己像章魚般有八隻腳,且有吸附牆壁的特殊能力,因為在歪歪斜斜的消波塊上,還覆上一層細砂,一腳踩在上頭若沒撐住,就是一路滑入海裡,有個孩子滿臉大汗忍不住的跟我說:「我好怕啊!」我說:「我也好怕啊!」。           一路上各種奇怪的、美麗的、有趣的、可怕的、冰冷的路我們都親身體驗過,展覽也辦過、記者也來訪問過,一路上拍了近10萬張的照片,就算聽我們說上三天三夜還是說不完;最近台東打算來開走台東海岸走讀2.0版,這次我們不僅要走,還想記錄垃圾熱點及海岸的種種問題,台東海岸不僅有土地的問題,更有許多生態的感人故事,這樣的事物需要透過當地達人的分享及自己的親身感受才能獲得,要一起來嗎?準備好你的行囊,讓我們一起看雲戲水聽濤去。       有太多的故事來不及分享,最後只能附上永安海岸走讀期間孩子們紀錄的點點滴滴讓你們看圖自己想;趁這個機會讓我又回頭去掏寶,打開雲端的種種紀錄,看的心裡都熱血翻騰、眼眶泛紅,欣賞自己曾經這樣瘋狂的走過。   我們的走讀剪輯影片,請點入: 航向偉大的航道  

疫情下,小野柳自然教室的寄居蟹觀察

2021-10-10

文/張文柔<小野柳自然教室駐點專員,自然名:大樹>、圖/小野柳自然教室 2021-10-10 與陸寄居蟹的邂逅      提到寄居蟹,不免讓人想到揹著行李行走的苦行僧,或是待在家不外出的隱士。回想起第一次看到寄居蟹,是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的城西防風林觀察到的,原先以為只有螃蟹出沒,沒想到會有揹著螺殼的小東西在爬行,而且這些小東西極其敏感,遇到人就容易縮進殼裡保護自己。直到當時一起隨行的解說老師說明,才知道那是陸寄居蟹。   陸寄居蟹的生長環境     小野柳自然教室中最引人注目的動物大明星,莫過於陸寄居蟹,這裡的陸寄居蟹還分為灰白陸寄居蟹、凹足陸寄居蟹、短腕陸寄居蟹,無論是哪一種寄居蟹,通通都是我們眼裡的小可愛。那在什麼樣的環境當中,才能有這些寄居蟹的存在呢?       通常附近要有水環境,方便母蟹們去釋幼,園區內使用的清潔劑,也都是天然的,讓這邊的動植物都能有很好的生長。這些陸寄居蟹,通常於傍晚時分,大量出沒,行走在沿岸陸地之叢林、岩石、園區內的換殼平台、珊瑚礁岩洞裡等等,牠們為雜食性動物,舉凡落葉、落果、死亡的動物或有機腐敗物等等,通通都是牠們的美食,所以牠們又有「海邊的清道夫」稱號。   疫情下的陸寄居蟹一     由於疫情爆發,陸寄居蟹的出沒漸趨平凡,就連日間都能常常看到這些蟹蟹們的身影,某次就拍攝到有一隻蟹蟹竟然在大熱天脫殼行走一圈,打破以往寄居蟹只在殼裡的既定印象。寄居蟹的腹部相當柔軟,暴露在外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平時少有裸露的情形,估計是天氣太熱或是螺殼不夠適合牠,所以才有此情形發生。   疫情下的陸寄居蟹二     也由於疫情,以往踴躍寄送螺殼的狀況也降低,導致我每次清洗完螺殼,送殼給蟹蟹時,蟹蟹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瘋狂搶殼,還搶到有蟹蟹裸身出來抗議。說到這些打群架的蟹蟹,也不免讓人想到先前在台灣各地,揹著破殼或垃圾的無辜蟹蟹們,提醒大家到了海邊千萬不要亂丟垃圾或私自撿貝殼,那些都是蟹蟹們最寶貴的家。   募殼活動仍持續     東管處於2015年發起「給寄居蟹一個家活動」活動,請民眾或餐廳捐出螺殼,目前持續募集,吃完的螺殼歡迎您寄至,「950台東市松江路一段500號,觀光局東管處台東管理站小野柳自然教室收,電話:089-281238」。   場場精彩的夜訪活動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區處(簡稱東管處)結合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團隊,精心規劃推出的「夜訪小野柳」環境教育課程內容豐富,解說導覽生動有趣,兼具遊憩與教育內涵,於每年的5月至10月展開,目前活動仍持續進行中,歡迎一起來參與這個別有環教特色的行程哦!    

線上迎新,奇招併出

2021-10-10

2021-10-10  

全力以赴

2021-10-10

文/賴文皓<台東分會親子團,自然名:花豹> 圖/台東分會親子團 2021-10-10   去年夏天的夜裡,我和一群荒野親子團的好朋友,一起參加升團的健行活動。團長大聲地說:「今晚預計十點啟程,從197縣道上的鸞山國小,在利吉分校稍做休息後,一路直奔目的地—卑南溪出海口,我們將開心地迎接晨曦。」我心裡就像一顆大石落在湖面上,噗通的跳著,這將是一趟極俱耐力及體力的青春夜行。   剛開始,大家都很興奮,可以在滿天的星斗下,開心地和朋友聊天;也可以在蛙聲的陪伴下,享受這大自然的美好。慢慢地,伙伴們從跑步變成了走路,從大聲聊天變成了一語不發。伙伴之間的距離,似乎開始拉大。在一個下坡轉彎處,突然衝出了一隻野狗,不斷地對我發出像狼嘷一樣的叫聲,而前前後後都看不到伙伴。當時的我,心中非常地恐懼,我告訴我自己「絶對要冷靜」、「天下沒有困難的事」,我緩慢地經過牠身邊後,快速地向前衝,一路狂奔到百公尺遠,體力不支後而緩步前行,才看到導引員已在那的昏暗路燈下,豎起大姆哥,為我加油。   到了利吉分校後,躺在又硬又冷的走廊上,立刻秒睡。兩個小時像兩秒鐘,像彈指剎那、白駒過隙一樣的短暫。大家揉揉惺忪的睡眼,立即整裝出發。有的導引員騎著單車,給我們溫暖地鼓勵;有的則是彈著吉他,唱出加油的歌聲。帶著祝福一路前行,耳朵聽到的聲音,已從蛙聲轉變為海濤聲;眼前不再是漆黑的夜色,而是東方魚肚白的海天一色。快到了,真的快到了,心情真的無比開心。十歲的我,也可以成功地挑戰青春夜行。   我開心地和伙伴擊掌,回想起這一整夜的過程,琅琅的笑語聲,伴隨著大自然界動物們一唱一和;在靜謐的夜晚,獨自和心靈對話,身體上的疲累,也不自覺的消逝了。「駱駝走得慢,但終能走到目的地。」生活上任何的學習,就像這次的青春夜行一樣,我不輕易放棄,我將全力以赴。   ✎附註:東一奔鹿親子團每年五月是迎新送舊的特別團集會,特別規劃了四套課程(金樽鐵馬行、青春夜行、綠島跳港造舟及三鐵四項活動)上述就是青春夜行活動,從天色昏暗到隔日清晨歷經11小時夜行21公里  

海岸走讀孩子的改變

2021-10-08

文/楊繡鳳〈台東分會分會長,自然名:曙光〉、圖/台東分會資料庫、台東永安國小師生 2021-10-10 走讀行列中,撿拾最特別的海廢---輪胎           每個參加走讀的孩子都要自訂一個撿拾海廢的標的,各自的出點也都不同,有的孩子說要撿「寶特瓶」,因為海邊的寶特瓶最多;有的說要撿「瓶蓋」,因為瓶蓋很輕,方便攜帶;有的撿「塑膠袋」、「繩子」、「漁業浮球」、「吸管」……各有各的想法。走讀的時間已經進行了15個月了,如果你問孩子們撿拾的心得,無非都是跟你說好累喔!他後悔當初設定這個目標。       這邊要講的是一個撿拾廢輪胎的孩子-----八哥(本名:黃翊軒,當時體重應該不足35公斤)。     記得第一次走讀後回家的路上,我問他為何選這個目標時,還記得他是滿臉的驕傲與狡詰的表情(沾沾自喜),因為他認為這海邊一定沒有甚麼輪胎,畢竟車子不會開到海裡去,更不會在海邊遺留下輪胎這種東西,果然第一次的成果非常令他滿意,只有兩個小小的小孩腳踏車輪胎和小玩具汽車輪胎而反觀其他的同學,無不哀鴻遍野一個個的海廢量都是爆表的狀態。       第二次走讀果然下海灘不久就發現輪胎了(機車輪胎)不是太沉重、體積又不大,只好就抱著,可是畢竟是有重量的、又需要一直抱著,手自然靈活度就是不好,漸漸的起了嫌棄的心態,有時就會出現「不小心忘了輪胎」的遺棄的它,可惜「它」實在是太顯眼了,時不時就會有人提醒他「輪胎呢? 」,弄得八哥是既糗又賴不掉的表情重複不停地在上演,更糟的是輪胎不是只有一個,繼而陸續地發現一般轎車、休旅車……。         其實第二次走讀完馬上就後悔了,想要更改標的物,可是偏偏盧老師很堅定的告訴他,一旦選了就不能改,要一直做到176公里走完為止,我的老天爺啊!(看他的表情無非想去撞牆,這是甚麼情況啊!)雖然並非每次都是撿了輪胎後就要從一而終走完6~8公里才放下,而是只要撿拾到一定的垃圾量,且剛好靠近路邊有路可以上岸就可以集中放置,但是有時就是會遇到要搬(推很遠的情況);有一次就遇到一個帶著輪框的休旅車輪胎(17公斤),從輕鬆自在走在第一個滾著輪胎,在一個個同學經過他身邊時會因好奇地幫忙推一下,到一個個同學都離他遠去,到最後跟墊底的媽媽併排,媽媽說:「加油,你的好朋友呢?」八哥苦著臉說:「他們都走了」媽媽說:「他們都沒幫你嗎? 」八哥說:「全部都幫過了,但是到最後大家都棄他而去,因為輪胎太重了,沙子又很軟推不動,所以@#$%^&**(都快哭了,因為好餓喔!這段推了將近2公里) 」         後面經過一個個月不同的考驗,從偷機取巧→逃避→拒絕→面對→接受→想辦法克服→欣然接受→發現不同→出現感受與想法(例如:台灣的漁港邊坡防護為什麼一定要用大卡車的廢輪胎?那麼容易脫落,好嗎?)       恰好今年初去北海道旅遊(發現日本港口與台灣漁港的邊坡防護的不同,自己歸列優缺點),這過程雖然有需多的辛苦,但是越是接近尾聲,孩子們的感受越是明顯,除了肢體更靈活俐落外,對環境(很冷、太陽很大很熱的感受不同的解讀與耐受)對於台東海岸更是有許多不同的想法。       孩子們在走讀行列中,面對困難的事也會找到童趣,或許有人會質疑,這麼小的孩子(當時小二)一天走6~8公里的海岸(體力承受的了嗎?)又會有甚麼反應呢?走不下去了怎麼辦?孩子越小,面對事物的反應就愈大,有一次走在沙灘上(這片海灘特別多垃圾),走著走著也沒太大的反應,突然看到沙灘上沿著高海潮線上有一段段藍藍白白紅紅黃黃的塑膠微粒帶,看完後竟然如大夢初醒般拿起一個大垃圾袋的拼命撿,哪怕那垃圾是半埋在土裡的都想把他挖出來,因為垃圾如果不撿走就會化成無數的塑膠微粒。       小地瓜(本名:黃唯恩)也是個很感性的小孩,有一次走在消波塊區(消波塊已經沉入砂中1/4)浪又打到消波塊區,所以我們為了避免鞋子弄濕,就要數著浪潮,等著浪較小且退去時才一小段一小段的前進,遇到浪來時就會躲到消波塊裡,所以,小地瓜就說這好像在和海浪玩躲貓貓,很有趣!       在海灘上走著走著,小地瓜撿到一顆外表不平整且較小的玻璃彈珠,他說:玻璃珠是大海的糖果,把它丟入大海ㄍㄨ ㄌㄨ ㄍㄨ ㄌㄨ就變小了。突然一聲怒吼:吼!原來是媽媽說:你不能吃太多糖果!(小地瓜是個非常愛吃糖果的小孩,這個小片段無非就是平常和媽媽為了吃糖上演的拉鋸戰。)       最後想要分享一段和孩子的小對話     有一次的連續兩天的走讀中第二天的早上,小靜(本名:黃宥靜)走的很慢,靠在我身邊開始一段抱怨 小靜:「我很討厭我們老師ㄟ,為什麼每個月都要來走讀,這麼累又要撿垃圾,又熱得要死,別人放假都在家裡吹冷氣、喝飲料、打電動,我們卻要來這裡,真的很煩⌟我說:「ㄟ~!你不喜歡嗎?⌟小靜:「噢!很討厭好不好⌟我說:「我今年46歲,你今年12歲,如果你再過35年到了我的年紀了,你覺得還看得到美麗的台東海灘嗎? ⌟小靜:「嗯~,應該看不到了,因為有海岸退縮的問題。⌟我說:「嗯,而且再過35年,可能我、校長、盧老師、主任可能也上天堂了,走完176公里的海岸,你覺得容易嗎?以後會不會很少人來走?而且是把它全程走完的。⌟小靜:「嗯~,不容易,應該很難有人做得到。⌟我說:「嗯,沒錯,所以你們是一群很厲害的強者,一群歷史的見證者,因為有你們現在這麼努力地走著記錄著,未來才能有人可以告訴別人台東海岸曾經有多美麗⌟       說完,孩子就沒講話的走了,至今已經超過半年了,沒人再來抱怨為什麼他們要來走海岸,因為他們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        

乘著龍貓,來場由內到外的探索

2021-09-10

圖、文/何彥伶<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自然名:烏桕> 2021-09-10 分享,從他人身上相互學習的謙卑     當初想加入生態心的一部分原因,正是希望認識更多動植物。不以研究或做學問的心態出發,而帶著一顆尊重的心,平等地向我有緣連結或有感應的生命們自我介紹。因此第一天在天溪園的收穫,不只是袁老師的講解,更包含所有隊輔與同期夥伴們的知識交流,聽著大家說出哪些蕨類的樣貌、小故事等,都覺得這樣的交流平實而美好。自己倍受感動的是,路上詢問袁老師不知道的植物,結束後他說「我們加個line吧,我回頭研究一下,有答案告訴你,也謝謝你讓我學習 」在午後收到葉的圖鑑,也把一輩子該保有的謙卑收在心上。     進到有豪華山景的雙溪國小,看孩童教育如何融合地景山林,忍不住羨慕起有大面山光當黑板、以樹木當攀岩場、還有水域探索課程的孩子們。當天下午的闖關遊戲,印象深刻在閉眼探索走繩橋的段落,我是不害怕矇眼體驗的,不過聽到夥伴們會後分享,才反而意識到,不害怕未知的自己,原來是抱著「自知不害怕、知道前方道路所以可以很快完成任務」的破關心態,卻因此少得到許多探索的好玩。也許過程中,讓四肢觸覺隨心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甚至或快或慢的延伸,帶有情趣的去感覺「未知」的變化。 生而為人:從個人到團體連結     年歲漸增,慢慢意識到自己是固定需要獨處時間放空消化的人,兩天的團體相處,時不時會襲來一股斷電感,不過幸好生態心的夥伴與能量氛圍,讓我很安心。即便一個人待在群眾旁閉眼休息,不交流說話,也並不覺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晚上聽著蛙鳴、看著夜景、跟路過的夥伴搭話聊天,彼此享受不說話的空白,非常珍惜這種人際關係的自然流動,充滿坦然。     在獨處之外,對我而言的重要收穫,是「個人」到「群體」的連結,生態心很多活動能感受到連結元素:例如第一天晚上理想家園的拼貼畫,先讓個體創造、後來打破框架融合出近十人的紙上社會。討論與共創,需要大家擁有一致「尊重」、「共好」的待人心念,短時間內才能產出圓滿又有意義的成品。第二天自由詩的創作也一樣,大夥在自然中有不同的啟發或專注,當不同個體融合接龍起來,反而成為一副有意思的風景。     出發前一天因為電影「游牧人生」有許多感觸還未被消化。兩天的探索過程裡,也讓我反思「個人獨處」和「人際交流」的種種念頭。一直喜歡抱樹的我,這次在龍貓車站,不再只單向地說著感謝的內心話,而是試試拋出問題給我的樹朋友。在雨滴落的剎那,彷彿他跟天地間的其他存有,穩妥地回應我的疑惑。大自然給出的溫柔支持,也讓我因為鬆開而留下眼淚。正如同「失靈的大地」提到人類完形心理狀態,當個人和他者、內在與外在環境,彼此能在流動的能量中連結運作,整個社會乃至地球才得以獲得動態平衡。 去享受壞天氣大家陪你爬山的浪漫     行前通知提到「晴天、雨天都是好天氣」,我喜歡這句可愛的心態提醒。這趟旅行,宇宙正好給我們截然不同的極端天氣。即便第二天陰雨綿綿,慶幸所有參加的人都抱著正向態度接受發生的一切,在那之中去感受、去創造、去體驗。回頭想想,長大後我們開始失去許多勇敢,像是:躺著淋雨的瘋狂、已知雨天卻安排爬山行程、寒流時刻脫下鞋子踩在泥濘上感受濕軟的冰冷... 都在這日重溫。雖然最後冷到發抖只希望大家快點結束,但赤子之心的回歸,加上群體共患難的經驗,反而更顯記憶深刻。 「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對的 」     一切端看你如何讓發生的事情,產生有意義的刻痕。去練習對不可控的外在環境臣服,在困境中試著找到順流的節奏,就能變成外表狼狽但心態優雅的旅程。非常感恩所有「對的事情」發生:有策劃和安排行程的隊輔與學長姊 ; 旅行中談話的每一位夥伴 ; 困難時伸出一隻手、一件衣服、一塊巧克力的救命恩人 ; 火家夥伴們活力充沛的分享與交流  ; 還有天地之間所有存有的智慧與包容 ; 謝謝週遭親友的支持,讓自己擁有健全的身心全然開放的體驗這一切。謝謝自然、謝謝地球、謝謝宇宙。

我聽見他溫柔對我悄聲說話

2021-09-10

圖、文/李家慧<台北分會生態心志工,自然名:白麻糬>   2021-09-10       今年2021生態心志工培訓期初旅行的第一天像是暖身,第二天則是全心全意投入在山林中。過去我從沒參與過類似的活動,不過很幸運地因為過去看過一些書籍,帶領我走過了類似的體驗,這次體驗之後回頭來看,我才知道我常常讓自己回歸到最初的狀態,最本質的我。       這次期初旅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是我第一次抱樹,過去我曾經摸樹,也曾和樹說話,這次或許是因為矇起了雙眼,更能將感官全心投入在體驗上面,我將自己放心交給帶領我的輔導員一步一步走在顛簸的石子路上,幾次沒踩好石子,我都感覺到他非常耐心與細心地帶領著我,讓我非常放心地跟著他往前行。走了一段路,感覺走了好久好久,然後他停下來,將我交給大樹,他跟我說:「你是最遠的喔!」然後悄聲離開,不打擾我和樹的獨處。這次我將自己全交給樹,我先是撫摸著他,手因為他身上的雨水而濕了,慢慢變冷,但我並不在乎,我用兩隻手環抱著他,他並不胖,瘦瘦長長的樹枝,抱起來卻十分扎實,我抱了許久許久,幾次變換姿勢,聽著一旁的鳥聲、雨聲、水聲,感受微微冷風吹過我的肌膚,感官在這個時刻變得非常清晰。         我開始和樹說話,我跟他說很高興認識他,希望他不要介意我抱他。我感受到一股奇妙的感覺,像是他在與我對話。「你可以抱我喔,雖然我很害羞但是我很開心。」然後我還跟他說了很多話喔,我說他住在這個地方真是好,他贊同。   我:我好羨慕你啊~ 樹:你也可以住下來唷! 我:但我不行啊,我還是想要有些時候能走進人群,不能一直待在只有山林的地方。 樹:那你隨時想要來找我都可以來唷!記得再來抱抱我,不論何時都歡迎你來。 我:抱著你我可以感受到你找到了活著的方向與熱情,但我沒有,我也好想像你一樣,有熱情地活著。 樹:你也可以啊。 我:我現在還找不到,我不知道哪一天才會找到。       此時我感受到一陣寧靜祥和卻堅定的氣息傳了過來,我突然深受感動,深受感動,一陣氣息湧了上來,我感到一陣鼻酸,我的體內滿滿的,有什麼把我填滿了,我繼續緊緊抱著他,維持這樣的姿勢好一陣子,然後又繼續摸了摸他的身軀,最後才由輔導員帶回。       等到結束之後將眼罩拿掉,要去找自己抱的樹的時候,我走過一棵一棵樹,心裡默念著:不是、不是、不是,一直到我即將走到那條小徑的盡頭,我馬上一眼認出他來!我信步走過去,拍了拍他的枝幹,在心中大聲說著:就是你吧!我看著他身邊一條攀著他而上的藤蔓,然後摸上去,嗯,跟我摸過的一樣,果然是你!相當肯定地找到他,向他深深道了謝,我才離開。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們要走上最後面的大草原前,被邀請脫下鞋子裸著腳走上去,當下一邊聽著輔導員說著話,心裏是一陣超級激動的怒吼:「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休想要我脫!」         嗯,然後我脫了,嗯,還蠻爽der~相對於最後大家在分享時,有不只一個人提到自己有潔癖這件事,說真的,我也有,我連馬桶都要有專屬的,然後我一定把自己的廁所打掃到一塵不染,不然我會便秘。不過相對來說,我並不會覺得踩泥土是一件很髒的事情,這讓我回想到以前在家門前的稻田,不論休耕與否,只要水位不高,我和朋友們總會三三兩兩在那裏面走來走去,我也忘了當時我們到底在幹嘛了,但那感覺真的很開心。而這次扎實走在土地上,讓我回想起那樣的感覺,我就像回到小時候一樣,不管衣服好不好清洗,鞋子髒不髒,只管這樣做我心情好不好,真的,超級好der~       至於為什麼一開始這麼排斥,容我解釋一下,沾滿泥土的東西回家都是我必須自己清理的,如果跟小時候一樣,不管在田裡跑多久,衣服鞋子要沖洗乾淨也不是我處理的話,我覺得很OK,但回家我還要自己處理這點讓我很猶豫啊~嗯,果然回家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把從山上帶下來的雨衣、鞋子、包包給處理好。下次若是再被邀請,我大概還是會陷入前所未有的掙扎,然後最後又爽爽踩在泥地上吧。       最後,其中最最讓我感動不已的,記得嗎?最初我們走進森林之前,雙腳高高跨過了障礙,當時每個人在心中默想著自己想跨過什麼,我很明確地,在第一秒就得到靈感:「我要跨越『面對未知的恐懼』。」在整個過程參與完,結束之後,我正想著今天我跨越對未知的恐懼了嗎?有嗎?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心中還在思忖著這個我認為相當值得在此刻深思的問題時,我得到了一張車票,是龍貓車站的車票。   上頭寫著: 你的每個念頭, 可能強化恐懼, 也可能滋養你的愛。       鼻頭一陣酸啊,森林原來是這麼認真傾聽我的渴望。在旅程最初我許的心願,最後在我要離開時,真誠地回應著我。我帶著湧上心頭的激動之情,默默走在其他同伴身後,從山林,慢慢走向回到世俗的道路。  

黑暗中的一盞光_螢火蟲

2021-09-10

圖、文/呂俊緯<螢火蟲生態研究者>   2021-09-10     每到春季,夜裡螢舞紛飛的畫面,總是能讓許多大小朋友們讚嘆 ! 這小小的昆蟲竟然能發出閃耀的光。即使黑暗會使我們感到恐懼,但有螢火蟲的作伴,似乎不再害怕,反而更沉浸在這片夢幻的螢光之中。   神秘的光     大家都好奇螢火蟲怎麼發光? 螢火蟲的發光位置是在腹部末端的白色發光器,而發光器裡含有發光素與發光酵素,需經過一連串很複雜的生化反應,最終就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當螢火蟲飛向我們身旁時,是不是覺得很奇妙,光竟然不會燙人,原因是牠們的發光效率極高,絕大部分的能量都用來發光,我們稱之為冷光。       在欣賞螢火蟲的同時,可以仔細觀察螢火蟲成蟲的發光顏色與頻率,不同種類都有自己特定的發光模式,因此在螢海茫茫之中,牠們還是找得到彼此的伴侶,完成終身大事。換言之,成蟲發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求偶溝通。綜觀來看,發光的顏色有綠色、黃綠色、黃色、橙黃色及橙色。閃爍頻率有的偏快,有的則偏慢,甚至有一部分類群會發出持續光。 ▲春季黑翅螢-閃爍光   ▲冬季神木螢-持續光。   水生螢火蟲     我們依照幼蟲的棲息環境去區分,可分為陸生螢火蟲、水生螢火蟲及半水生螢火蟲。臺灣絕大部分都是陸生螢火蟲,水生螢火蟲僅有黃緣螢(Aquatica ficta)、黃胸黑翅螢(Aquatica hydrophila)及條背螢(Sclerotia substriata)等3種,因此顯得相當的珍貴。這些水棲的幼蟲主要捕食淡水的螺類、貝類及蜷類,待準備化蛹時,會爬上岸邊濕潤的土壤中化蛹,最後羽化為成蟲,並於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行,所以水生螢火蟲成蟲不會在飛回去水裡。       3種水生螢火蟲分布的棲地也不太一樣。黃緣螢分布於水田與濕地等靜水域環境;黃胸黑翅螢分布於小溪、山溝及山澗等流動水域環境;條背螢分布於濕地與池塘等。通常成蟲都是環水域周圍飛行,所以越靠近水域邊就越容易觀察,即便非成蟲期,仍可觀察水域中幼蟲所發出的小光點。戶外賞螢時,不妨留意一下是否有類似的棲息環境,或許可以發現這些珍貴的水生螢火蟲,同時也不要捕捉或干擾牠們,請善待這些可愛的小精靈。   ▲水生螢火蟲-黃緣螢   為地球留下那一點綠     螢火蟲是環境的優良指標生物,對環境很敏感,只要棲地遭到破壞、農藥的使用、溪流或灌溉溝渠水泥化,以及人工光源衝擊等等,其實都會影響牠們的生存。因此,我們必需減少對螢火蟲的干擾與破壞,讓牠們擁有一片綠地,事實上,保護螢火蟲的同時,也是保護自然中其他的生物。近年來,臺灣生態旅遊正夯,我們在探訪大自然時,也需尊重與善待每一位生物。   更多螢火蟲相關請點入Insatgram「野境螢光」    

相約在荒野,大山背的溫柔守護

2021-09-10

文/羅玉芳〈新竹分會棲地志工,自然名:山茶〉、圖/劉月梅〈理事長,自然名:小草〉、新竹分會資料庫 2021-09-10     10月的大山背,涓涓細流、輕輕微風,它們默默的服侍萬物,惟願我們謙卑地向水滴與清風學習。每次我到大山背,當夜色降臨時,我總會被眼前景緻深深感動著…   一場給自己愛的接力     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是一場「愛的接力」,這不是一晚,也不是一整個十月,而是365天的行動。護蛙行動所做的一切就是我們對自然之愛的延續,幫青蛙過馬路也是一堂「生命教育」,讓人類逐漸警醒與一點的自覺,明白自己佔用了大部分的自然資源,當我們追求舒適便利的生活時,也正危及環境中其他生物的生存。      ▲夜晚大山背總有許多驚奇       每場護蛙總領隊總是會語重心長地告訴民眾「為什麼要幫青蛙過馬路?」荒野新竹2009年開始參與護蛙,引發當地關注社區環境重要與價值,越來越多外界人士、社區居民關心與投入,期望能將幫青蛙過馬路特色化,環境守護在地化。   ▲一起護蛙感受山林美好   每個困難和障礙,都是一種隱藏的祝福!     這幾年外在大環境不斷轉變,大山背的梭德們也不明原因地突然大量減少。有人問,現在…..還來得及嗎?我想只要願意開始,就永遠不會太遲!所有的事情都是從一件又一件的小事開始,我們對大自然的愛也是這樣!所有孩子與家長們,從尊重生命的體驗,連結到生命教育和環境守護,完成一個永不止息的使命。讓孩子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眼中要有敬畏,對於大自然我們無法撼動,但可以守護、可以珍惜,也許會遇到許多的挫折和困難,但一直都認為每個困難和障礙,都是一種隱藏的祝福!祝福梭德能平安幸福的傳宗接代。祝福孩子們未來的生活精彩充實、擁有一顆充滿熱情和愛的心。   ▲小朋友給青蛙的祝福   改變,從你的熱情開始!     有人說過:「改變世界,從停止冷漠開始;堅強的力量,源自一顆柔軟的心。」       如果你是一個熱情的人,請用你的熱情溫暖別人的冷漠,一起維持對自然生態和蛙兒們的熱情;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都特別珍惜在大山背一起護蛙、一起夜觀、一起蛙調的時光,你們可不要忘記我們相約在荒野—年年相約在大山背,讓美好—不期而遇。       在荒野、在新竹大山背、在每一個地方、在每一刻生活裡,希望我們小小的一滴水能讓汪洋不再一樣!跳吧!梭德,跳吧,跳進每個人心中!   【護蛙小故事】警察杯杯 圖、文/施芬如〈新竹分會護蛙行動發起成員,自然名:李足歡〉 ▲護蛙的人民保母-橫村派出所       護蛙過程中需要很多工具,整理起來一大箱。因為每天上山的志工人都不一樣,工具的交接成為難題。 鄰近的橫村派出所警察,我們守護生命的行動很認同。不但協助我們保管工具,還在颱風來臨前下大雨,特地借我們反光背心,叮嚀大家小心安全。對於人,或對於蛙,警察杯杯們都抱著同樣關懷的心~   

不只護蛙,更護生態

2021-09-10

文/許天麟<新竹分會副分會長、推動「非農地禁用除草劑」條例成員,自然名:海茄苳>、圖/新竹分會資料庫 2021-09-10     護蛙12年,所得成果不只是幫歷年來上千隻青蛙過馬路,還因此衍生並推動了一項重要生態保護行動-「非農地禁用除草劑」。2017年農委會已正式行文至各縣市政府,明言「非農地(非農地包含:道路邊坡,公園,停車場,墳墓)不得使用除草劑。違者處一萬五千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款」[1] 。高雄市、苗栗縣、台北市、宜蘭縣、花蓮也通過自治條例。而新竹縣市雖未正式立法通過,但實際上許多鄉鎮道路維護也都改採人工除草了。這些延伸的擴散效果,是護蛙12年來重要里程碑之一。   [1]2017年底農委會行文各縣市政府依農藥管理法,非農地(非農地包含:道路邊坡,公園,停車場,墳墓)不得使用除草劑。違者處一萬五千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款」。 上下游有完整報導。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2401/   行動緣起—為生物找尋乾淨的棲地     為什麼護蛙行動與禁用除草劑相關呢?這要回到2009年起,每年10月份協會在新竹縣大山背舉辦「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期望給梭德氏赤蛙一條安全的生殖道路。當時有生態專家建議爭取設立「生態廊道」,為使廊道設置範圍,能被更多生物能利用,先展開「路殺動物調查」。       就在2014年7月進行路殺調查時,發現大山背竹35及竹34的鄉道兩旁多處被除草劑噴過,路邊植物變得枯黃。 ▲為禁用除草劑舉辦志工們自發性到鄉道調查       除草劑比起人工除草(割草機)相對方便便宜,幾十年來已被廣泛使用於農地及非農地(公園,停車場,空地,甚至於學校),這幾年來大家也逐漸發現除草劑,對生態環境的危害甚大,例如土壤表層生物微生物也被殺死,導致土壤硬化劣化,草相變單調,收集青草做青草茶的草藥師傅也感慨以前到處可見的青草不見了。   ▲為推動免用除草劑,志工一起至化學局開會商議       發現問題後積極向縣府反應,才得知是縣府委託鄉公所維護鄉道,但鄉公所基於人力與經費問題,部分山區較少住家的路段,會以噴灑除草劑方式定期維護。基於給梭德氏赤蛙一條安全的生殖道路,更需要給牠們一處安全無毒的棲所,鄉公所答應在護蛙區(總長約0。8km)的路段改用割草方式處理,但其他山區路段則仍依噴灑除草劑方式辦理。   擴大環境行動—「鄉道除草劑」調查     郊區鄉道是許多野生生物的棲地或食物供給地,也是民眾親近自然的好地方,噴灑除草劑無疑是破壞生物棲地,且讓生物吃到中毒的食物,形成有毒的食物鏈。為了更深入及更廣度認識除草劑所衍生的問題,於是展開除草劑的使用及管理等相關的研究與行動。       歷經2014~2015的鄉道除草劑調查[2] ,發動市民分享、回應他們所看到的除草劑使用情況,以此累積田調資料,與政府反應討論,到2017年聯合高雄市、苗栗縣的NGO團體一起向議會請願訂定「除草劑自治條例」,高雄市及花蓮縣也陸續通過。   [2] 行動內容可詳見FB粉專—鄉道除草劑調查 ▲蜜蜂媽媽感謝您~攝於高雄市除草劑管理自治條例三讀通過   徒法不足以自行--除草劑宣導行動     雖然農委會一再發文,宣達非農地不得使用除草劑及相關罰則,但已慣性使用數十年,且有省力、方便、及除草有效的誘因,一般人也不了解除草劑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推動及執行上確實遇到瓶頸。加上縣市政府無足夠人力稽查,民眾舉報後,政府也只有勸導,看起來似乎窒礙難行,但比起2017年以前,濫用除草劑的問題已受關注也改善許多。       面對環境問題就是這樣,沒有辦法一次達標,只要能往前挪一小步,大家一起持續努力,就會慢慢接近理想目標。為了讓「大家持續努力」,就得邀集大家一起面對這個議題,所以自2018年起連(2018~2021年)環保署化學局委請荒野保護協會協助進行「非農地禁用除草劑」的宣導。   ▲2018 年於各地推廣非農地禁用用除草劑講座   革命尚未成功--邀請您一起來關心     山區噴灑除草劑的問題,需要花上一些些時間及持續的紀錄,新竹分會長期關注的大山背地區的鄉道,持續紀錄竹35、竹35-1、竹34總長共約21公里的鄉道噴灑除草劑的次數,從2016年以前,每年春、夏、冬三季噴灑,逐漸遞減至2020年轉以使用割草方式維護,期間雖歷經多次「犯規動作」,但經向縣議員反應後,已逐漸減少。我們也觀察到鄉道兩旁植被恢復生機,生態逐漸多樣化。   一起向除草劑說「不」吧!     除草劑濫用情況雖已逐漸有改善,但仍存在許多看不見的角落,需要你我去關心。如果您常到訪的自然觀察點,還有被噴除草劑的狀況,建議您隨時告知當地縣市政府(建議透過新生代議員反應效果較好),並且持續觀察記錄(一定要留下紀錄),一起改善我們周遭的自然生態。